壮剧
旧时壮族自称“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壮戏称为“昌托”即“土戏”,以别于汉族剧种。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壮剧产生了广西的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又称壮师剧)以及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分支。
壮剧的主要唱腔叫正调,女角色起唱都带“快哥来”3字,意即是“哥快来”,男角色起唱都带“依阿里”3字,意即是“妹在哪里”,明显带着壮族情歌风味。壮剧主要唱腔的唱词都保持了壮族传统民歌的特有韵律结构、押腰脚韵形式。所谓“腰脚韵”,即上一句的末一个字与下一五字句的第二或第三字,七字句的第五字互相押韵。壮剧的音乐曲调充满着壮族民歌风味,而且每个曲调都是结合行当来伴奏。大调是用于伴奏小旦的唱腔的。曲调婉转抑扬,异常优美。
壮剧根植于民族生活土壤之中,是壮族人民创造的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剧种,是东南亚地区的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壮剧受到多元文化和强势文化的冲击,生存出现危机。年青一代追求时尚,视壮剧为土俗,欣赏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锐减。随着壮剧老艺人相继去世,不少地方壮剧的传承出现断档,这一特色剧种开始自然消失。及时对壮剧进行抢救和保护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2006年,壮剧(广西壮族自治区)入选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张琴音、闭克坚。2008年,云南壮剧(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