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27.8K
7298

宾阳炮龙节

宾阳炮龙节是融合了汉、壮民族文化特色的一项综合性民间节庆系列活动,流传于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宾阳舞炮龙孕育于宋、元朝,发展、形成于明朝、成熟于清末民国,在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历史渊源的悠久性、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共生的融合性、民众参与的积极性等特征,不但具有独特的中华龙文化研究价值,也具有满足民众禳灾祈福的心理需求的精神价值,被称为"东方狂欢节"。

2008年6月7日,广西南宁市宾阳县申报的宾阳炮龙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Ⅹ-74)。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宾阳炮龙节

  • 别名

    东方狂欢节

  • 节日时间

    每年农历正月十一

  • 节日类型

    传统节日

 
  • 非遗级别

    国家级

  • 遗产编号

    Ⅹ-74

  • 遗产类别

    民俗


历史渊源


传统炮龙年年舞,年年传统舞炮龙。 宾阳舞炮龙孕育于宋、元朝,发展、形成于明朝、成熟于清末民国,在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历史渊源的悠久性、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共生的融合性、民众参与的积极性等特征,不但具有独特的中华龙文化研究价值,也具有满足民众禳灾祈福的心理需求的精神价值。

据介绍,在北宋侬智高起义时,三联杜区是宾阳府所在地,当时官兵与起义军就在附近激战,但未分胜负。于是官兵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正月十一这天全城扎起炮龙张灯节彩,而城里居民提前过起了元宵节,城内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侬智高探得消息后被迷惑了,以为对方正在过节不会有军事行动,放松了警惕,结果被官兵突袭打败了。此后,当地的居民便每年都定期过起了炮龙节。

20世纪80年代后,宾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炮龙节规模更为盛大。1993年炮龙节,宾阳县委、县人民政府隆重召开炮龙节招待会,邀请广西区、地、邻县各厅、部、委、办、局、银行、公司、军分区等有关领导及海外侨胞,港澳台胞、外籍在华的专家、教授等200多人参加。这年炮龙节,为历史上最隆重、最盛大的一次,共有炮龙28条,游遍全城12条街道,热闹通屑达旦。2007年,为了展示宾阳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丰富的民俗风情,打响炮龙文化特色品牌,宾阳县委、县政府决定举办百龙舞宾州炮龙节活动。


节日活动


起源于北宋年间的宾阳炮龙节, 被誉为"中国狂欢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举行。当日晚上主要街道上群龙劲舞,鞭炮齐鸣。每条炮龙长达三四十米,被视为新年神物。主要活动仪程如下:

点睛仪式

开始的点睛仪式,一个阿婆拿着一只鸡,咬破鸡冠,把血蘸在笔上,涂在龙的眼睛和舌头上,随后开始舞龙。

令人称奇的是,舞龙者都是赤裸上身。在点睛仪式之后,人群中马上有人点燃鞭炮扔向龙身炸龙,噼里啪啦的鞭炮不停从各个方向扔往龙身,而袒胸露背的舞龙者则快速舞龙躲避。在炮龙老庙,二十条巨龙左腾右挪,开始向周围街道进发。每到一处,无数的炸龙人紧紧围追;每家每户也从房顶点燃鞭炮,从高空炸龙,舞龙者则不停奔跑躲闪。据介绍,鞭炮炸龙,主要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富贵平安。炮龙在炮光中游舞时,很多胆大的游客纷纷挤到炮龙周围,伺机钻龙肚。传说,钻龙肚能带来一年的吉祥如意;情侣携手钻龙肚,则能喜结良缘,所以很多人乐此不疲地钻龙肚。炮龙走过之后,许多居民依然兴致不减,一些男子脖上挂着一串串鞭炮,在街上如同玩杂技一般,点燃鞭炮,在头顶旋转几圈,然后抛向空中。许多女子也"巾帼不让须眉",点燃鞭炮后如同跳舞一般,在原地旋转几圈,然后不慌不忙将正在鸣放的鞭炮扔向空中、地上。

舞龙结束后,人们把被鞭炮炸得只剩骨架的龙头当柴火烧,再在上面支起一口大锅,在锅里放上米和各种佐料,熬成"龙粥",给大家喝,慰劳舞龙的勇士。据说喝了龙粥能去百病,幸福安康。

游彩架

游彩架即彩架游行。游行的队列由彩色台架、 舞龙、舞狮、彩灯、音乐柜等组成,队伍长有半里甚至一里以上,由狮队开路,舞龙保尾,中间彩架4台,每台配一套文武场(乐队)。每台彩架由4人肩抬,台上以数个孩童扮饰某一特定情景的形象造型,每人坐立于特制的手指或佩带的伞、扇、剑、弓、刀之类的小道具上,装配巧妙,神气妙趣。

时间:上午11时18分

8头雄师在阵阵锣声、鼓声和观众的笑声、歌声中时而腾空,时而摇头晃脑。

"彩架,出场啦!"在市民的掌声中,6台彩架终于"干呼万唤始出来"。首先入场的是宾阳南街社区"莲花飘香"、"大战洪洲"2台彩架;随后出来的仁爱社区的"甘露满人间"彩架上,观音童女身披纱衣,手挥"仙草"洒下点滴甘露;而三联社区的彩架是"梁祝姻缘"、"三姐传情"。

彩架游行时,一般装制4、8、10台不等,伴以舞龙、舞狮、彩灯、音乐柜等,队伍有250米至500米长。每台彩架由4人肩抬,彩架上有数名孩童扮饰的某一特定情景的形象造型,或坐或立,手里还有伴剑、弓、刀之类的小道具,装配巧妙,五彩缤纷。

吃灯酒

吃灯酒是宾阳人民欢度炮龙节的一个重要传统习俗。这天也是正值正月十一那一天。"灯盏花开欢盛世,酒香人醉乐绵绵",这是古人赞颂宾阳灯酒节的诗句,也描绘了太平盛世喜庆丰年的美好景象。灯酒本是"丁酒",是有喜得贵子(民间也叫"添丁")的人家为了表示庆贺,献出阉鸡等好菜好酒宴请邻居街坊共同庆祝,同时希望来参加的各家各户也人丁兴旺,来年喜得贵子事业兴旺发达。"丁酒"仍是北宋以前人民所说的"丁酒",只是赋予了灯酒会时人们联络感情,规划创造美好未来等更多新意。

灯会俗称"灯酒会",活动内容有乡饮和取灯。乡饮以村屯和街巷为单位,由上一年生男丁(俗称白花)的家长担任"头人"筹集"丁款"和负责所有事务。各人聚集祠堂或者村社商讨当年的农业生产,宣布村规民约,然后会餐。取灯乃"求嗣取丁"之意。灯会前,取灯者选择生有三男二女的男人为"抱花岳父"和一位擅长山歌的"抱花岳母",向灯会头人报告取灯意图,头人找人制作一盏贴有麒麟玲珑的"莲花灯"。灯会当日,取灯仪式在社庙或祠堂举行,"抱花岳父"提着"莲花灯",众人在"头人"引导下,敲锣打鼓给取灯人家送去。

舞炮龙

舞炮龙是整个炮龙节的高潮所在,主要包括开光、舞龙、舞炮龙、送龙等活动。

开光。正月十一晚的七时正(PM19:00),在庙宇或社稷之处为炮龙开光。

开光仪式

时间:傍晚7时

当天傍晚6时40分,从四面八方奔涌到位于老街的炮龙老庙开光点的市民与游客,一睹炮龙舞风采,宏伟的庙内真是人山人海。

只见一条条白须巨龙被盖住双眼,几百位警察维护秩序。在跑龙老庙的门前,一位祭师拿着一只鸡,等待开光;旁边的角落香火袅袅,不时有群众去烧香;许多台摄像机、照相机早巳等候。

时间到晚上7时。

"开光!"开光祭师大声说。人群像炸开了锅,纷纷涌向开光点,使开光处的人群混乱,几乎失控。

两名男青年舞着子珠和财珠,带领龙头靠近窗口开光。拿鸡的祭师用嘴咬破鸡的羽冠后,用鸡血对准龙嘴内含的龙珠涂血,跑龙老庙另一位主持撕开遮盖鸡眼睛的布。当龙头向上仰,祭师拿鸡准备涂龙眼时,站在窗口下面的人群冲到龙头下面,伸手去抓龙须。白须巨龙的双眼涂鸡血后,高仰着头转身离开。"啪啪啪",鞭炮声在四面八方响起,巨龙王狂舞,鞭炮声响彻云霄。

开光仪式结束后,由龙牌、锣鼓、八音(唢呐、京胡、二胡、大胡、秦琴、大小锣鼓、钹、木鱼)等乐器开路,火篮高举,火把相随,按事先安排好的线路,在宾阳县城所在地芦圩镇的中兴、永武、同仁,枫江、太平、仁爱等11条街道循序渐进。

舞龙。炮龙以龙珠、龙牌(龙灯)、锣鼓、文武场开路,照明(火把灯)及护龙队首尾随龙而进,火铳队则负责燃放火药增加龙随云腾而起之势。

舞炮龙。"舞炮龙"即以燃放"鞭炮"弹烧狂舞之龙。民间认为炮烧得越多,龙在自家门前停得越久越吉祥,并认为炮龙节蕴含着祈求风调雨顺、生意兴隆及喜添贵子之意。

送龙。炮龙舞到村头街尾,舞龙队集中到既定地点,由会首举行传统送龙仪式,然后生火将龙焚烧,送龙升天。

炸炮龙

时间:晚上,19时00分至次日凌晨轰隆的炮声震耳欲聋,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火药味,火把此刻挥动着,佛光寺前临浦街已是一片火的欢腾,此时人群在这里欢呼着,不知疲倦的游客伸长脖子望着,生怕错过每个精彩的镜头。

舞龙者头戴藤帽,身系腰带,吆喝着赤膊上阵,任由鞭炮在身边爆炸。炮助龙兴,龙凭炮威,18条巨龙时而高昂起头,向天空喷射出一团团火焰;时而摇摆奔腾,和光彩夺目的大金珠相互辉映。一串串的电光爆竹,惊天动地脆响,为巨龙助威助兴。

钻龙肚

炮龙所到之处,各家各户都夹道相迎,将事先准备好的鞭炮拿出来燃放。有的家庭一买就是几十万头的鞭炮,从自家4楼悬挂而下,要燃放完这些鞭炮,起码需要20分钟。炮龙在铺天盖地的爆竹中左右翻腾起舞,给每一户人家叩头送福。在当地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当这一家的爆竹未放完时,炮龙是不能到另一家去舞的,因此,往往是一个通宵,炮龙才舞过一条小街。

当龙在炮光中游舞时,人们纷纷挤到回廊下,伺机"钻龙肚",即从龙的肚皮下穿行。传说钻了龙肚能带来一年的吉祥如意:大人事业有成,家寇美满;若是年轻的情侣携手钻龙,今生定能喜结良缘,白头偕老。钻龙肚不仅给人一种在炮声火光中穿行的刺激感,更因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舞动的龙身,片刻不熄的爆竹声,大人、青年、孩子纷纷穿梭在龙身的左右,乐悠悠的,全然忽略爆竹在身边炸响。

抢龙珠

龙身的每一件东西都代表着吉祥如意:捋下几丝龙须,系在家畜栏上,能求得家畜无病无瘟;扯一小块龙皮,保你五谷丰登;最吉祥的是取得龙含于口中的财珠,商人获得此珠就能生意兴旺、财源广进。所以,引来人们不遗余力地"抢龙珠",以博得一年的好兆头。

据当地人介绍,随后当炮龙行至街尾时,整条龙仅剩下骨架和筋。这时由族中长者指挥人们燃起火堆,奏响八音,把龙投进火中,让它随着熊熊的烈火升天,这叫做"送龙归天"、至此,舞龙就算结束了。人们就着那堆熊熊烈火,架起一口大锅下了水;米、碎肉、作料等熬一大锅"龙粥"以慰劳舞龙的勇士,各家各户的人们也纷纷来分享"龙粥"。据说喝了"龙粥"能消痛去病。这时天也大亮了。

炮龙节距今已有150年历史了。炮龙比一般常见的彩龙要大,装裱简单,短有7节,长有11节不等;龙长有30-40米,龙头龙尾用竹篾扎制,用沙纸装裱,龙身用色布装配。举舞之前,一般由组织单位发动捐献,筹备,张贴龙路(即向全城各单位各户发出邀请喜贴),敬请当日炮竹增光。是日,黄昏时分,无论是舞龙人,还是鸣炮者,无论是父老乡亲还是贵客嘉宾,他们从四面八方奔踊到各个开光点,兴奋地等待着开光一刻。举舞时,组织单位首先举行开光(开光可分多个点)仪式。开光时,"啪啪啪",总指挥准时发出三发信号弹,震撼人心的开光时刻突现,多处开光点的几十条龙同时向天地拜几拜,迅速间万炮齐鸣,光焰冲天,巨龙狂舞,欢声雷动。整个县城倾刻变成了炮龙之城,辉煌之城。开光后,由龙牌、锣鼓、八音(唢呐、京胡、二胡、大胡、秦琴等管弦乐器以大小锣鼓、钹、木鱼)等打击乐器开路,高举火蓝、火把相随,按事先安排的龙路循序渐进。舞龙者可分多套人马,轮流举舞,他们头戴滕帽,身系腰带,个个赤膞上阵任由多少鞭炮爆灼。请看吧,炮助龙兴,龙凭炮威,那一条条穿着金色龙袍的巨龙,时而高昂起头,向天空喷射出一团团吉祥的火焰,时而摇着奔腾,和光彩夺目的太金珠相戏相乐,一串串的电光炮竹,惊天动地煨响着,为巨龙助威助兴。炮龙每到各家各户各单位,都事先备足炮竹夹道而迎。凡炮龙到之处,鞭炮齐鸣,焰火缤纷,万头攒动,鼓乐助兴,热闹非凡。炮龙每到一家都必须待鞭炮响停后方可向前舞去,放炮竹数量有的户放几千头,有的放数十万头。舞龙一定要沿原来邀请的大街小巷举龙舞去,直到舞完所有的街道为止。炮龙举舞一般连续昼夜,炮竹长鸣,也可直至两昼夜。舞龙者(人马)不怕疲劳,昼夜不睡,坚持到底。如有炮龙被炮毁,不管多少条龙全在所不顾。炮龙节,人们看到的是全城街巷人群万头赞动,鞭炮轰鸣,雾气冲天,竹光映红满城,街道全是铺满炮竹纸屑和火药的尘砂。

宾阳炮龙之所以能够久盛不衰,全在于当地人民认为舞炮龙能招吉祥兴旺。当晚舞炮龙时,有不少人抱子抱孙去钻"龙肚",以求吉祥;敬请炮龙进自家屋宅举舞,更为吉利。有些群众求子心切,早与龙队私下定取"龙珠",以求添丁发财。


龙炮揭秘


宾阳人对鞭炮有特殊的感情,认为鞭炮代表"红火吉利",因此,放炮的和被炸的人,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令人惊奇的是,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参加的狂欢节,狂而不乱,欢乐不断,多年来鲜有安全事故发生。据悉,原因一是炮龙节当晚所燃放的是特制鞭炮,称为"龙炮",为当地炮龙节特产。每响"龙炮"装药不超过0.02克,因此威力有限,即使在皮肤上炸开,也只能形成皮外伤痕。炸伤皮肉之后,不会很疼,3天之后会自己痊愈,因为鞭炮里含有的硫磺等物质有药效,"龙炮"不会伤人的奥秘也在于此。再者是当地良好的传统,燃放鞭炮都自觉抛向安全地带。正是这些因素使得这一传统节日能历久弥新、长盛不衰,并成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为放小鞭炮打在身上不会引起大伤害,所以宾阳舞炮龙还有一个老规矩:炸龙只能放"龙炮"(小鞭炮),不能放大鞭炮。如果被发现放大鞭炮的话,会被护龙队"隔离处理"。在每条炮龙周围,都有一支"护龙队",他们都是手持火把的威武壮汉,除了护龙,还兼维持场面秩序。比如,阻止用不合规定的鞭炮炸龙,防止人们过于靠近炮龙而被炸伤挤伤,遇到紧急情况,护龙人也会立即处置。因此,整个炮龙节得以场面热闹却秩序井然、人员安全。


民俗传承


以前整个县城仅有几条龙,而今很多社区都有了自己的专业扎龙人,千年"炮龙"在传承保护的同时也正带来更多民俗热潮,师公剧、八音文武场、采茶戏、踩高跷、对山歌等极具宾阳特色的民间文艺先后融入节庆之中。

2014年南宁(宾阳)-台南(盐水)双炮文化交流启动仪式已于1月16日在宾阳县炮龙老庙隆重举行。2月10日,盐水蜂炮到宾阳表演,2月14日元宵节,宾阳炮龙将再赴台湾,参加台南盐水蜂炮活动,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宾阳游彩架也将首度亮相宝岛,分别是以广西民间传说为主题的"刘三姐"彩架和展现宾阳炮龙魅力的"炮龙雄风"彩架。2014年赴台交流的炮龙主要以突出民间艺术为主,全身采用反光颜料手绘图案,并增加了"龙脊"、"龙裙"等部分工艺,让炮龙更加栩栩如生。


活动影响


如今,炮龙节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并形成了"百龙舞宾州"等特色品牌,活动内容日益多样化,"游彩架"等特色民俗也加入其中,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民俗文化的发展。

2010年2月,2条宾阳炮龙参加新加坡春节"国际妆艺大游行"活动,让众多老华侨感受到浓浓中国味。近几年,宾阳炮龙和台湾台南蜂炮建成交流平台,并连续举办了3届南宁(宾阳)-台南(盐水)"双炮"交流系列活动。


濒危状态

宾阳炮龙节虽然在宾阳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做了许多发掘、抢救、继承工作,但仍然面临濒危的困境:

(一)人才断层:青年人很少具体参加炮龙节活动。历史上的炮龙节是以青年人为主,现在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青年人一般不大愿意参加炮龙节活动,加上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外出打工,参加活动的青年人就更少。

(二)技艺失传:炮龙节文化内涵丰富,涉及艺术门类众多,一些掌握许多传统技艺的老艺人相继谢世,一些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些绝技难以得到传承。如彩架艺人覃凤梧已经80岁,只有念高一的孙子覃贵强及几位高中同学一起来向他学习该手艺,而且只是好奇,当作好玩。扎龙艺人邹玉特掌握着许多技艺,只有女儿偶尔当其助手。而民间许多扎龙艺人因手艺不精和市场需要而粗制滥造。

(三)社会变迁:由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着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导致人们对炮龙节的兴趣愈来愈淡漠。


 

7298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畲族三月三
下一篇:羌年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