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戏
道情戏(商洛道情戏),陕西省商洛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商洛道情戏是由唐代道院道士说唱情理曲调,流传于民间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在商县、洛南等地形成的,广泛流行于商洛市辖县(区),即商县(现称商州区)、洛南、丹凤、山阳、镇安、柞水等县城镇乡村的戏剧艺术形式。商洛道情戏唱腔音乐属板腔体,唱词以齐言七字句、十字句为多,内容反映基层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故事,是商洛当地山区人民的一种主要娱乐方式。
2011年5月23日,道情戏(商洛道情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71。
历史渊源
商洛是商洛道情文化的发源地,自唐朝以来,道教道士发明了一种以说唱情理为基本曲调的民间文化内容,在经过长期的演变流传后逐渐形成商洛地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剧种——商洛道情戏。
据《陕西戏曲总志》记载,早在明代崇祯年间,就有白米虫到商洛表演道情戏。
据《商洛文史资料》记载,在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间,张天泰等人在商洛洛南桑岭地区组织开设了皮影班。清代光绪八年(1882年),又有丹凤竹林关人徐明启开设皮影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商洛道情戏属皮影戏艺术。1958年开始,商洛地区剧团专业文艺工作者,在挖掘整理民间艺术形式的基础上,以人扮角色排演《墙上记账》《隔门贤》等戏,从而将商洛道情戏搬上了戏剧大舞台。
文化特征
唱腔特点
商洛道情戏唱腔音乐属板腔体,有两种不同色彩的声腔,即“欢音”与“哭音”,它们均包括多种不同结构形式的板式,有各自独立结构的丝弦曲牌。商洛道情戏唱腔板式不论“欢”“哭”音声腔均包括名称相同的慢板、二八板、紧板和尖板等,还有其独特色彩结构形式的“嘛韵”。滚板仅属“哭音"声腔。“欢音”与“哭音”的同名称板式结构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形成曲调旋律的音阶组织结构不同和各自强调的特性色彩音及音调相异。
商洛道情戏唱腔音乐的音阶属五声基础上建立的七声音阶,其曲调调式特征属宫徽交替性。“嘛韵”是道情戏唱腔中一个特定的结构形式,曲调属宫调式。唱词以三、三、四句式和二、二、三句式的十字与七字句为主,也用五字句。长短自由句的运用是在七字、十字句行腔规律基础上进行变化,艺人称为“串句子”。商洛道情戏行腔节奏较为自由,在记谱时虽以正规节拍记录,却不能用扳眼来严格规范。传统定调无固定高低,艺人讲“先低后高”,即后半本戏调比前半本戏定调升高一度。这要因人而异,演员演唱时“本嗓”真声为本,假声“二音子”及“虚声”相辅。艺人总结“平”“压”“吼”“跳”四字方法,“平”即唱腔曲调平直,旋律多级进;“压”指假声翻高八度唱法;“吼”属花脸行当用声之法;“跳”是小生、小旦行腔,讲究跳跃惋转与高低起伏。
音乐曲牌
商洛道情戏常用的曲牌包括丝弦曲牌和唢呐曲牌。
丝弦曲牌多属民间俗曲小调,如“梳妆台”“双放牛”等。商洛道情戏常用一些秦腔曲牌,如“八板”等,“鲜花开”“开板”“鲜花飘”“分点子”“游板”等是主要运用曲牌,其中比较常用的是“鲜花开”“分点子”。
唢呐曲牌常用的有“流水空场”“地溜”“石榴花”“大开门”“毛点点”“点将”三眼腔”“紧姻缘”“慢姻缘”等。这些曲牌多与秦腔相同,如“流水空场”“三眼腔”等。身段锣鼓经基本属于秦腔种类。只是唱腔板式前“板头”稍不同秦腔。如“慢板”扳头“大起板”“慢板”“小安板”等。
伴奏乐器
商洛道情戏乐队文场由一些民族弦管乐器组成,常用的有二股弦、低音板胡、二胡、曲笛、反调板胡等;武场打击乐近似秦腔,区别领奏乐器是渔鼓尖板,常用的乐器有渔鼓、简板、鼓板、大锣、大钹、皮梆子、水水等。
代表剧目
商洛道情戏易学易唱,艺人和善歌者又随时编撰一定的故事内容来演唱,因而剧目内容丰富,其手抄本和口传本多达数百本,比较流行的有《一文钱》《山花姑娘》《红石匠》《双下山》《农家媳妇》等。
传承保护
传承状况
在市场经济、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商洛道情戏出现了一定的生存危机。
传承人物
刘浩智,男,汉族,出生于1936年5月,2012年12月20日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道情戏(商洛道情戏),陕西省商洛市申报。
保护措施
从2011年开始,商洛市搜集整理、挖掘了民间传统剧目46部,并将它们中的大部分改编为大型商洛道情戏剧目搬上舞台。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商洛剧团有限责任公司获得“道情戏(商洛道情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从2017年开始,商洛道情剧团组织人员前往乌克兰、俄罗斯等地进行了商洛道情戏交流演出。
2020年9月7日,商洛道情戏《光棍娶妻》在陕西省第八届小戏小品展演(商洛分会场)活动中进行了表演。
荣誉表彰
2013年3月,商洛道情小戏《百娃哥》在第二届商洛“山泉文艺创作奖”评奖活动中获得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