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伊·格劳伯(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
摘要:罗伊·格劳伯(Roy J. Glauber,1925年9月1日~2018年12月26日),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他因“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约翰·霍尔和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特奥多尔·亨施共同分享了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科研成果最终使得量子光学成为一门学科的,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另一位物理学家——罗伊·格劳伯,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上世纪60年代开始,激光技术... [阅读全文]
摘要:罗伊·格劳伯(Roy J. Glauber,1925年9月1日~2018年12月26日),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他因“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约翰·霍尔和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特奥多尔·亨施共同分享了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科研成果最终使得量子光学成为一门学科的,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另一位物理学家——罗伊·格劳伯,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上世纪60年代开始,激光技术... [阅读全文]
摘要:乔治·斯穆特(George Fitzgerald Smoot III),1945年2月20日出生,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天体物理学家、宇宙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和约翰·马瑟因“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而分享了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使用 COBE(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 宇宙背景探测)卫星的工作,有助于巩固宇宙大爆炸理... [阅读全文]
摘要:安德烈·海姆(Andre K. Geim),1958年10月21日出生于俄罗斯索契,拥有荷兰和英国双重国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英国曼彻斯特大学Regius教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教授。安德烈·海姆于1987年获得俄罗斯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1994年任荷兰奈梅亨大学副教授;2001年任曼彻斯特大学物理系教授;2007... [阅读全文]
摘要:萨尔·波尔马特(Saul Perlmutter),1959年出生,是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天体物理学家、伯克利加州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获得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珀尔马特是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超新星宇宙学项目的负责人。该小队与高红移超新星搜寻队一起找到了宇宙加速膨胀的证据。他还是超新星/膨胀加速探测项目的主要研究者之一。珀尔马特任教于伯克利加州大学。人物经历1981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并... [阅读全文]
摘要:亚当·里斯是任职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一位天体物理学家,2007年麻省理工学院年度杰出校友,以用超新星作宇宙探测而知名。2006年,里斯与布莱恩·施密特、索尔·珀尔马特共同获得邵逸夫天文奖。2011年,里斯与布莱恩·施密特平分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奖金,另一半奖金由索尔·珀尔马特获得,以表扬他们透过观测遥远超新星而发现宇宙加速膨胀。生平亚当·里斯生于一个犹太人家庭,他在新泽西州桑... [阅读全文]
摘要:布莱恩·保罗·施密特(Brian Paul Schmidt),1967年2月出生于美国,27岁移民至澳大利亚,拥有澳、美双重国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邵逸夫天文学奖得主。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长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斯特罗姆勒山天文台天体物理学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天文学与天文物理学系教授,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教授。1998年,他所... [阅读全文]
摘要:约瑟夫·普里斯特利(J.Joseph Priestley 1733~1804),发现氧气的伟大英国化学家。1733年3月13日生于利兹城附近的菲尔德黑德,1804年2月6日卒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诺森伯兰。1765年获爱丁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他的职业是牧师,化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176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82年当选为巴黎皇家科学院的外国院士。个人简介重大贡献普里斯特利的重大贡献是发现氧和其... [阅读全文]
摘要:尤斯图斯·冯· 李比希 ,男爵(Justus von Liebig,1803年5月12日出生于德国达姆施塔特,1873年4月18日逝世于德国慕尼黑)是一位德国化学家,他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农业和生物化学,他创立了有机化学。因此被称为“有机化学之父”。作为大学教授,他发明了现代面向实验室的教学方法,因为这一创新,他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教育家之一。他发现了氮对于植物营养的重要性,因此也被称为“肥料工业... [阅读全文]
摘要:卡尔·威尔海姆·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1742年12月19日——1786年5月21日),瑞典化学家,氧气的发现人之一,同时对氯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多种气体都有深入的研究。例如氧、钼、钨、锰和氯。他也发现了一种与巴氏消毒法很相似的消毒方法。他对多种有机酸进行了研究,从柑橘中提取出了柠檬酸。 舍勒1775年当选为瑞典科学院成员,舍勒习惯亲自“品尝”一下发现的化... [阅读全文]
摘要:格劳伯(Glauber, Johann Rudolf)德国化学家。1604年生于下弗朗科尼亚州的卡尔施塔特;1670年3月10日卒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个人档案姓名:格劳伯 Glauber, Johann Rudolf国家或者地区:德国学科:化学家简历自学起家的格劳伯早年居住在维也纳,后来又沿莱茵河谷居住。就在这一期间,具体说来可能是在1625年左右,他发现用硫酸作用于食盐(氯化钠)能生成盐酸,这是... [阅读全文]
摘要:永斯·雅各布·贝采利乌斯(瑞典语:Jöns Jakob Berzelius,1779年8月20日-1848年8月7日),又译柏济力阿斯、贝齐里乌斯或白则里,瑞典化学家、伯爵,现代化学命名体系的建立者。简介永斯·雅各布·贝采利乌斯(1779—1848),化学元素符号的首倡者量子化学大师。在发展化学中作出重要贡献,接受并发展了道尔顿的原子论;以氧作标准测定了四十多种元素的原子量;第一次采用现代元素符号... [阅读全文]
摘要:约瑟夫·路易·盖-吕萨克(Joseph Louis Gay-Lussac),法国化学家。1778年12月6日生于圣莱奥纳尔,1850年5月9日卒于巴黎。1797年入巴黎综合工科学校学习 。1800年毕业,法国化学家C.-L.贝托莱请他到他的私人实验室当助手。1802年他任巴黎综合工科学校的辅导教师,后任化学教授。1806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809年任索邦大学物理学教授。1832年任法国自然历... [阅读全文]
摘要:沃尔夫冈-凯特纳(W.Ketterle),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别授予美国科学家艾里克A.科纳尔、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冈·凯特纳以及美国科学家卡尔E.威依迈。简介沃尔夫冈-凯特纳(W.Ketterle) (1957-)沃尔夫冈-凯特纳1957年出生于德国海德堡,1986年在德国获博士学位,目前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教授。人物生平三位科学家获得2001年诺贝尔物理奖的理由是取得了在氮气中实现碱性原... [阅读全文]
摘要: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埃里克·康奈尔(Eric A. Cornell,1961—)因在稀薄的碱金属气体中实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以及在对这种凝聚物的特性进行早期的基础研究中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与他的同伴、沃尔夫冈·凯特纳(Wolfgang Ketterle,1957—)和卡尔·韦曼(Carl E. Wieman,1951—)共同分享了200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埃里克·康奈尔(Eric A. ... [阅读全文]
摘要: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1926年9月19日~2020年11月),生于日本本州岛港口城市丰桥,毕业于东京大学,是东京大学国际基本粒子物理中心高级顾问和东京大学荣誉教授、神冈实验室资深学术顾问。2002年因其“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并相继获得了德国总统奖、欧洲物理学会特奖、日本仁科纪念奖、朝...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