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卡尔多·贾科尼(意大利裔美国天文学家)
摘要:里卡尔多·贾科尼(Riccardo Giacconi),1931年10月6日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意大利裔美国天文学家,因在X射线天文学方面的先驱性贡献而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个人简历贾科尼1931年出生于意大利的热那亚,1954年在米兰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移居美国并加入了美国国籍,1959年加入了麻省研究公司“美国科学与工程学公司”,从事X射线天文学的研究。1962年,贾科尼等人领... [阅读全文]
摘要:里卡尔多·贾科尼(Riccardo Giacconi),1931年10月6日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意大利裔美国天文学家,因在X射线天文学方面的先驱性贡献而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个人简历贾科尼1931年出生于意大利的热那亚,1954年在米兰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移居美国并加入了美国国籍,1959年加入了麻省研究公司“美国科学与工程学公司”,从事X射线天文学的研究。1962年,贾科尼等人领... [阅读全文]
摘要: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Raymond Davis,1914年10月14日~2006年5月31日),生于华盛顿,1942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化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系名誉教授。他因为在天体物理学,特别是“探测宇宙中微子”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获得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4的奖金。基本介绍简介雷蒙德·戴维斯(Raymond Davis Jr., 1914-)和小柴昌俊(M... [阅读全文]
摘要:维塔利·金茨堡(Vitaly Lazarevich Ginzburg,1916年10月4日~2009年11月8日),英文翻译为金兹伯格,物理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他的科学研究工作涉及超导体和超流体、无线电传播、天体物理学、宇宙射线的产生、等离子体、晶体光学等领域。年轻时曾参与苏联氢弹的研制工作,因提出了锂氚化合物燃料为苏联氢弹成功爆炸作出了重大贡献。俄罗斯科学家阿尔费夫评论说,维塔利·金茨堡是世界... [阅读全文]
摘要:安东尼·莱格特(Anthony Leggett),英国物理学家,1938年生于伦敦,现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尚佩恩分校教授。2003年,特因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奖。人物生平莱格特1938年生于伦敦,1964年获牛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尚佩恩分校教授。荣誉记录物理奖获奖时间:2003年获奖理由:在独立研究中在超导性和超流态两个量子物理学... [阅读全文]
摘要:阿列克谢·阿列克谢维奇·阿布里科索夫(1928—2017年)(俄语:Алексе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Абрикосов),1928年6月25日出生于莫斯科,俄罗斯物理学家,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因在超导和超流体领域中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获得200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017年3月29日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罗奥图市去世,享年88岁。人物生平阿布里科索夫1928年生于莫斯科,现拥有俄罗斯和美国... [阅读全文]
摘要:弗兰克·维尔泽克(Frank Wilczek),1951年生,美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现任物理学教授。在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研究期间,因在夸克粒子理论和强作用理论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获颁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人物经历韦尔切克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米里奥拉,他的祖先来自波兰和意大利。他在昆斯区上中小学。1970年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而后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 [阅读全文]
摘要:200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David J. Gross)、戴维·普利策(H. David Politzer)和弗兰克·维尔泽克(Frank Wilczek),为表彰他们“对量子场中夸克渐进自由的发现。”基本资料国籍:美国职业:物理学家毕业院校:哈佛大学工作地点:加州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个人简介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分别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 [阅读全文]
摘要:约翰·马瑟(John C. Mather,1945年8月7日-)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航天中心的高级天体物理学家。约翰·马瑟于1968年在史瓦斯摩学院(Swarthmore College)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1974年在伯克利加州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和乔治·斯穆特因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共同获得20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人物经历约翰·马瑟(John C. Math... [阅读全文]
摘要:皮特·克鲁伯格(Peter Grünberg,1939年5月18日-2018年4月7日),德国科学家。从1959年到1963年,克鲁伯格在法兰克福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大学学习物理,1962年获得中级文凭,1969年在达姆施塔特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8年,克鲁伯格在尤利西研究中心研究并发现巨磁电阻效应;1992年被任命为科隆大学兼任教授;2004年在研究中心工作32年后退休,但仍在继续工作。人... [阅读全文]
摘要:艾尔伯·费尔在1938年3月7日出生于法国的卡尔卡松,已婚并有两个孩子。1962年,费尔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获数学和物理硕士学位。1970年,费尔从巴黎第十一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为巴黎第十一大学物理学教授。费尔从1970年到1995年一直在巴黎第十一大学固体物理实验室工作。后任研究小组组长。1995年则担任国家科学研究中心-Thales 集团联合物理小组科学主管。1988年,费尔发现巨磁电阻效应,... [阅读全文]
摘要:益川敏英(英文:Toshihide Maskawa;日文平假名:ますかわ としひで 1940年2月7日-2021年7月23日),出生于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博士学位,毕业于名古屋大学,已故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去世前担任名古屋大学粒子和宇宙起源小林益川研究所主任、名古屋大学特聘教授。1985年获日本学士院奖。1995年获朝日奖。2008年,时任京都大学汤川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的益... [阅读全文]
摘要:小林诚(英文:Kobayashi Makoto;日文平假名:こばやし まこと),1944年4月7日出生于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博士学位,毕业于名古屋大学,著名高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现任名古屋大学教授、名古屋大学粒子和宇宙起源小林益川研究所顾问委员会主席、名古屋大学高等研究院荣誉会员。研究领域为基本粒子理论,以卡比博-小林-益川矩阵为高能物理学界所熟知。小林诚和其师兄益川敏英均为出生在名古... [阅读全文]
摘要:南部阳一郎 (Yoichiro Nambu,1921年1月18日—2015年7月5日),出生在日本福井县,博士学位,毕业于东京大学,后加入美国国籍,已故美籍日裔理论物理学家,生前担任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及费米研究所名誉退休教授。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得者之一。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就在粒子物理领域开展了许多先驱性的研究工作,发现了亚原子物理学中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 [阅读全文]
摘要:威拉德·博伊尔(Willard Boyle,1924年一2011年5月7日),加拿大物理学家,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数码相机图像感应器发明人之一。1924年出生于加拿大,在麦吉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53年加入贝尔实验室,曾代表贝尔实验室为美国宇航局(NASA)提供技术支持,并发明了第一台用于医学以及NASA的登月计划选址所需的激光器;2009年,他与贝尔实验室的同事乔治·史密斯(Geor... [阅读全文]
摘要:史密斯193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学士学位,在芝加哥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59年博士毕业后,史密斯加入了美国贝尔实验室。一开始,他的研究方向是半导体的电学性质和能带结构。经历1964年,史密斯成为贝尔实验室设备概念部门的负责人,成立这个部门的目的是研究下一代固态器件。1969年,史密斯和博伊尔共同发明了CCD图像传感器。 史密斯先后撰写了40多篇科学论文,在美国拥有31个专利。...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