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永振一郎(日本理论物理学家,发表重正化理论)
摘要:朝永振一郎(Sinitiro Tomonaga,1906年3月31日-1979年7月8日),毕业于京都大学和东京大学,日本理论物理学家,1965年,时任东京教育大学教授的朝永振一郎因“重正化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个人履历朝永振一郎,1906年3月31日生于日本东京。1929年毕业于京都大学理学部物理学科。随后在玉城嘉七郎研究室任临时见习研究生。3年之后,赴东京理化研究所,在仁科芳雄研究室当研究... [阅读全文]
摘要:朝永振一郎(Sinitiro Tomonaga,1906年3月31日-1979年7月8日),毕业于京都大学和东京大学,日本理论物理学家,1965年,时任东京教育大学教授的朝永振一郎因“重正化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个人履历朝永振一郎,1906年3月31日生于日本东京。1929年毕业于京都大学理学部物理学科。随后在玉城嘉七郎研究室任临时见习研究生。3年之后,赴东京理化研究所,在仁科芳雄研究室当研究... [阅读全文]
摘要:卡斯特勒,因发现和发展研究原子中赫兹共振的光学方法,获得了196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人物成就我们知道,原子能级在磁场中会发生劈裂,为辨认和了解这些磁支能级,卡斯特勒(图1)等人发现和发展了双共振方法——即使原子的光学频率的共振和射频电磁波(赫兹波)的磁共振同时发生的方法。对于原子激发态的磁支能级之间的磁共振,由于激发态的粒子数非常少,不可能直接观察到。当用一束极化的光来使原子激发时,并不是激发态... [阅读全文]
摘要:汉斯·贝特(英文名:Hans Bethe,1906年7月2日—2005年3月6日),美国物理学家,犹太人,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36~1937年期间,贝特及其两个合作者在美国《近代物理学评论》上发表了总结原子核物理学的长篇著作,成为其后几十年间供后人参考引用的标准文献。在这一著作中,他澄清了当时的核力理论、核结构理论及核反应理论。生平1906年7月2日生于德意志帝国的斯特拉斯堡(今属... [阅读全文]
摘要:路易斯·阿尔瓦雷斯(Luis W. Alvarez, 1911-1988),美国物理学家,因对基本粒子物理的决定性贡献,特别是因他发展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发现了一大批共振态,获得了196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人物生平1932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学士。1934年获得硕士学位。1936年获得博士学位 加州大学教授。同年担任辐射实验室研究员于。1940至1943年,麻省理工学院。19... [阅读全文]
摘要: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1929年9月15日—2019年5月24日),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犹太家庭里,美国物理学家,提出了质子和中子是由三个夸克组成的,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默里·盖尔曼童年时就对科学有浓厚兴趣,14岁进入耶鲁大学,1948年获学士学位,继转麻省理工学院,三年后获博士学位,年仅22岁。1951年盖尔曼到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所工作。1953年到芝加哥大学当... [阅读全文]
摘要:内尔(Néel,Louis Eugène Félix) ,1904年生于里昂,法国物理学家,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履历内尔于1932年获得斯特拉斯堡大学的博士学位,然后一直留校任职,1945年去格勒诺布尔大学工作。 他的主要兴趣是研究固体的磁学性质。在铁磁性物质(如大家都知道的铁)中,在不很高的温度下,所有原子的磁北极都会指向同一个方向。内尔指出存在有另一种“反铁磁性”物质,在这种物质里,各层原子... [阅读全文]
摘要:阿尔文(Alfvén,Hannes Olf Gosta 1908~ 1995)瑞典物理学家 ; 1908年 5月 30 日生于瑞典诺尔雪平。他和法国物理学家L.奈耳共获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主要著作有《宇宙电动力学》、《论太阳系的起源》和《宇宙等离子体物理》等。人物生平阿尔文1908年出生于瑞典的北雪平,1926年进入乌普萨拉大学就读,1934年获得该校博士学位。而后阿尔文在乌普萨拉... [阅读全文]
摘要:丹尼斯·加博尔(Dennis Gabor,1900年6月5日~1979年2月9日),出生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伦敦帝国科技学院的匈牙利裔物理学家伽博(Dennis Gabor,1900-1979),以表彰他发明和发展了全息摄影。伽博是在激光器还未出现前的40年代发明全息摄影的。简介伽博是在激光器还未出现前的40年代发明全息术的。当时他正在一家公司的研究室里工作,该公... [阅读全文]
摘要:约翰·巴丁(John Bardeen,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男,美国物理学家,因晶体管效应和超导的BCS理论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6、1972年)。人物简介巴丁,1908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市,1923年进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电机工程系学习,1928年取得学士学位,1929年取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巴丁留校担任电机工程研究助理。1930年到1933年期间,... [阅读全文]
摘要:利昂·N·库珀(LeonNCooper,1930年2月28日纽约),美国物理学家,197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人物简介1930年2月28日出生于美国纽约。1951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54年获博士学位后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当博士后。他的博士论文是关于原子核理论的,在研究中要运用到量子场论。杨振宁把他介绍给巴丁,使他抓住了一个难得的机遇,有机会对超导电性的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对于库珀来说,... [阅读全文]
摘要:约翰·罗伯特·施里弗(John Robert Schrieffer,1931年5月31日-2019年7月27日),美国物理学家,197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BCS理论创立者之一。人物生平197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9年7月27日,约翰·罗伯特·施里弗在佛罗里达州去世,享年88岁。人物成就共同开发的超导理论,通常被称为BCS理论。简述:当某些金属冷却到极低温度时,它们就会变成超导体,完全没... [阅读全文]
摘要:伊瓦尔·贾埃弗(Ivar Giaever),挪威—美国物理学家。1929年4月5日生于挪威的卑而根。 贾埃弗原在挪威的特龙黑姆市学电力工程学,后来当上了一名专利审查员。档案姓名:伊瓦尔·贾埃弗(Ivar Giaever)国家或者地区:挪威-美国学科:物理学发明创造:“发现半导体和超导体的隧道效应”简历1954年他移居加拿大,在通用电气公司谋到了一份工作,后业,他又去美国,到了纽约州的斯内克内塔迪。... [阅读全文]
摘要:约瑟夫森(1940~ )Josephson,Brian David英国物理学家。1940年1月4日生于英国威尔士的加迪夫。中学毕业后在剑桥三一学院学数学和物理。还是大学生时就从事科学研究,1960年在剑桥大学获学士学位,1964年获硕士博士学位。1962~1969年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初级研究员。1965~1966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任研究助理教授。1967~1972年任剑桥大学研究部副主任。人物生... [阅读全文]
摘要:江崎玲于奈(Reona Esaki),男,1925年3月12日出生于日本大阪,毕业于东京大学。后进入川西机械制作所工作,进行由真空管的阴极放出热电子的研究工作。1956年,转入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现索尼)。1970年提出半导体超晶格理论。 1973年,时任美国IBM沃森研究所研究员的江崎玲于奈,因在半导体中发现电子的量子穿隧效应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横滨药科大学校长。人物简介... [阅读全文]
摘要:安东尼·休伊什(AntonyHewish,1924年5月11日-2021年9月13日),英国物理学家,197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021年9月13日去世,享年 97 岁。人物生平生于康沃尔的福维,就读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汤顿、贡维尔、和卡尤斯学院,获博士学位。1943-1946 年在军队服役。1951-- 1954 年任剑桥大学贡维尔和卡尤斯学院研究员。1953- 1961 年任科研主任助理。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