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萨诺龙
摘要:皮萨诺龙(Pisanosaurus)又名匹萨诺龙、皮萨龙或比辛奴龙,是二足的原始鸟臀目恐龙,生存于晚三叠纪的南美洲。其学名来自它的发现者皮萨诺。 皮萨诺龙是在1967年由阿根廷古动物学家Rodolfo Casamiquela叙述、命名。模式种是Pisanosaurus mertii,也是唯一的种。化石发现于阿根廷的伊斯基瓜拉斯托组(Ischigualasto Formation),年代属于三叠纪晚... [阅读全文]
摘要:皮萨诺龙(Pisanosaurus)又名匹萨诺龙、皮萨龙或比辛奴龙,是二足的原始鸟臀目恐龙,生存于晚三叠纪的南美洲。其学名来自它的发现者皮萨诺。 皮萨诺龙是在1967年由阿根廷古动物学家Rodolfo Casamiquela叙述、命名。模式种是Pisanosaurus mertii,也是唯一的种。化石发现于阿根廷的伊斯基瓜拉斯托组(Ischigualasto Formation),年代属于三叠纪晚... [阅读全文]
摘要:巴塔哥尼亚爪龙被分类在阿瓦拉慈龙科,这类恐龙包括有蒙古的单爪龙及阿根廷的阿瓦拉慈龙。形态特征正模标本包含了一组不完整但保存很好的骨骼,保存了很多脊椎、鸟喙骨、部份前肢、骨盆及后肢,只缺乏了头颅骨巴塔哥尼亚爪龙估计约有2米长。 [阅读全文]
摘要:巴塔哥尼亚龙(属名:Patagosaurus)是种大型、草食性、长颈部的蜥脚下目恐龙。发现了10多个巴塔哥尼亚龙的化石,但其中几个可能属于其他相关物种。物种学史巴塔哥尼亚龙是由何塞·波拿巴(Jose Bonaparte)在1979年所发现、命名,模式种是法氏巴塔哥尼亚龙(P. fariasi)。波拿巴、保罗·阿普彻奇(Paul Upchurch)曾将巴塔哥尼亚龙归类于鲸龙科,但古生物学界对于这个归... [阅读全文]
摘要:帕克氏龙(属名:Parksosaurus)帕克氏龙的化石包含一个关节相连的部份头颅骨与部分骨骸,显示它们为小型、二足、草食性恐龙。帕克氏龙是鸟脚下目棱齿龙科的一属恐龙,化石发现于加拿大亚伯达省的马蹄峡谷组,年代为上白垩纪的马斯特里赫特阶。生物学史考古发现在1926年,古生物学家威廉·帕克斯(William Parks)叙述了瓦氏奇异龙的一个骨骸(编号ROM 804),该化石是从埃德蒙顿组的红鹿河附... [阅读全文]
摘要:齿河盗龙,是大盗龙科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末期(坎帕阶末期至马斯特里赫特阶中期)的阿根廷。形型体长6米,体重0.5吨。物种分类齿河盗龙原被认为属于新猎龙科,但在2013年,新的化石出土后,经过重新研究,新猎龙科被废除,齿河盗龙被认为属于暴龙超科,并发现属于暴龙超科内的大盗龙科。生活习性肉食性动物。分布范围齿河盗龙的化石发现于巴塔哥尼亚南部的Pari Aike地层,7500-69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 [阅读全文]
摘要:诺普乔椎龙(学名:Nopcsaspondylus)意为“诺普乔的脊椎”,是以最初叙述者法兰兹·诺普乔(Franz Nopcsa)为名。分布范围诺普乔椎龙是蜥脚下目雷巴齐斯龙科的一属, 化石发现于阿根廷内乌肯省的Candeleros地层,年代为上白垩纪的康纳克阶。形态特征化石是一个背部脊椎骨,是在1902年由诺普乔所叙述,但当时并没有命名,该化石现已遗失。诺普乔椎龙具有小型椎体与大型侧腔,... [阅读全文]
摘要:门多萨龙(学名:Mendozasaurus)意为“门多萨蜥蜴”,是种蜥脚下目恐龙。门多萨龙属于泰坦巨龙类,这是一群具有相当短的颈部、尾巴,生存于白垩纪南半球的蜥脚类恐龙。分布范围门多萨龙 的化石出土于阿根廷门多萨省,化石并不完整,但已知它们身体覆盖者鳞甲,鳞甲这特征常见于许多泰坦巨龙类,例如萨尔塔龙。门多萨龙生存于晚土仑阶到晚康尼亚克阶,接近9300万年前到8500万年前。物种学史模式种... [阅读全文]
摘要:马萨卡利神龙(属名:Maxakalisaurus)是一属泰坦巨龙类恐龙,化石于1998年在巴西的米纳斯吉拉斯州发现,并直至2006年8月才得到命名。它的化石包含了一块上颌骨,而头部化石是泰坦巨龙类十分缺乏的。形态特征马萨卡利神龙长约13米,体重估计有9公吨,而亚历山大·克尔纳认为它可以生长到接近20米。马萨卡利神龙拥有长颈部与长尾巴、在蜥脚下目中相当独特的脊状牙齿。它们亦拥有类似萨尔塔龙的皮内成骨... [阅读全文]
摘要:马普龙是一种大型的兽脚类恐龙,属于异特龙超科中的鲨齿龙类。马普龙属下目前只有一种,玫瑰马普龙,生存时代为晚白垩世的晚塞诺曼期至早土伦期。马普龙的化石于1997至2001年在加拿大-阿根廷联合科考项目中被发现于阿根廷地区的乌因库尔组。命名由来属名mapu取自马普切语中的单词意为“大地的”,即“大地的蜥蜴”。种名取自化石发现地的玫瑰色岩层,同时也是纪念联合科考的赞助商Rose Letwin。基本信息和... [阅读全文]
摘要:大谜龙(学名:Macrogryphosaurus)是生存在距今9300万年 ~ 86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的大型恐龙。生物学史在目前已知的 767 种恐龙中,体形排在第309位。与大谜龙 体形接近的恐龙,有犹他盗龙,河神龙,巴克龙,大眼鱼龙,准角龙,无鼻角龙等。形态特征大型恐龙,体长6米分布范围生活于距今9300万年 ~ 86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被发现于南美洲,阿根廷地区。 [阅读全文]
摘要:利加布龙(学名:Ligabuesaurus)属于多孔椎龙类蜥脚类,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约1亿2500万至1亿年前)的阿根廷。模式种为黎氏利加布龙(L. leanzai)。化石标本利加布龙整模编号MCF-PVPH-233,是一具较完整的骨架,包含了椎骨、四肢与上颌碎片。标本MCF-PVPH-261为四肢、骨盆与椎骨。标本MCF-PVPH-744为牙齿。MCF-PVPH-228与MCF-PVPH-908... [阅读全文]
摘要:埃雷拉龙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蜥形纲,爬行动物纲,双孔亚纲,蜥臀目,兽脚亚目速度相当快的两足肉食性恐龙,大约生活在2.3亿年以前,是最古老的恐龙之一,它证明了恐龙来源于同一个祖先。它与后来的肉食性恐龙有许多相同之处:锐利的牙齿、巨大的爪和强有力的后肢。体长5米,体重180公斤,以其他小型爬行动物为食。黑瑞龙的骨骼细而轻巧,这使它成为敏捷的猎手。埃雷拉龙耳朵里的听小骨显示,这种恐龙可能具有敏锐... [阅读全文]
摘要:莱森龙(属名:Lessemsaurus)是蜥脚形亚目恐龙的一属,可能属于黑丘龙科。模式种是似蜥脚莱森龙(L. sauropoides),由约瑟·波拿巴(Jose Bonaparte)在1999年正式叙述、命名,属名是以全球知名的古生物及科普作家唐·莱森(Don Lessem)为名。 莱森龙身长大约9-10米,重量为3-4吨,脖子细长,生存于晚三叠纪诺利阶的阿根廷,约2亿1000万年前。形... [阅读全文]
摘要:肌肉龙(学名:Ilokelesia)是于1991年在阿根廷内乌肯省的内乌肯组利迈河组发现,接近Plaza Huincul,年代属于白垩纪晚期(森诺曼阶),是种原始阿贝力龙科恐龙。发现的标本包含了头颅骨、脊柱及周边骨骼的碎片,并由罗多尔夫·科里亚(Rodolfo Coria)等人于1998年描述、命名。属名是从马普切语的「肌肉」及「蜥蜴」而来。种小名是以发现化石的地点而来。形态特征肌肉龙是中型的兽脚... [阅读全文]
摘要:冈瓦纳巨龙(学名Gondwanatitan)是泰坦巨龙类恐龙的一属。它的化石发现于巴西,这个地区在上白垩纪(约7000万年前)时是属于南方的冈瓦那大陆,因而得名。就像其他的蜥脚下目,冈瓦纳巨龙高大,吃树端的叶子及树枝。它的近亲有腕龙、波塞东龙及马拉维龙。模式种是弗氏冈瓦纳巨龙(G. faustoi),于1999年正式被描述、命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