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头鸥
棕头鸥为鸥形目、鸥科、鸥属鸟类,原产于亚洲中部、南部、东南部。繁殖于亚洲中部,冬季至印度、中国、孟加拉湾及东南亚越冬。我国繁殖于青藏高原,云南有越冬。繁殖期间栖息于海拔2000-3500m的高山和高原湖泊、水塘、河流和沼泽地带,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岸、港湾、河口及山脚平原湖泊、水库和大的河流中。1840年命名。我国较为罕见,但地方性常见于繁殖地点(如青海湖)。
常成群活动,群体防御能力很强,尤其是在产卵孵化、育雏期,有人、畜,或其他天敌进入巢区时,会成群在低空盘旋,俯冲、嘶叫或排粪,直到入侵者远离巢区为止。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能毫不费力地迎风飘举或顺风滑翔。
科目分类:鸥形
生存环境:海岸
颜色分类:灰色_棕色
性情分类:游禽
最大体型:47cm
迁徙类型:候鸟
寿命年限:25年
适宜温度:20℃±8℃
食物饲料:杂食
棕头鸥形态特征
重450-720g。体长420-47cm。夏羽头淡褐色,在与白色颈的接合处颜色较深,具黑色羽尖,形成一黑色领圈,尤以后颈和喉部明显。眼后缘具窄的白边。背、肩、内侧翅上覆羽和内侧飞羽珠灰色,外侧翅上覆羽白色。冬羽和夏羽相似,但头白色,头顶缀淡灰色,耳覆羽具暗色斑点。与红嘴鸥的成鸟区别:红嘴鸥体型较小,翼尖黑色几乎无白色点斑。红嘴鸥虹膜褐色,“眼珠黑色”。棕头鸥虹膜淡黄,“眼珠透明”。
棕头鸥生活习性
越冬于云南西部并偶尔在浙江、香港越冬。春季于4-5月迁到繁殖地,秋季于9-10月离开繁殖地。
棕头鸥饲养方法
它们捕食能力远不及鸬鹚和鱼鸥,所以经常迫随鸬鹚、鱼鸥之后寻找剩余物。主要以鱼、虾、软体动物、甲壳类和水生昆虫为食。
棕头鸥雌雄分辨
幼鸟和冬羽相似,但外侧初级飞羽末端无白色翼镜斑,尾末端具黑色亚端斑和窄的白色尖端。虹膜暗褐色或黄褐色,幼鸟几乎白色。嘴、脚深红色,幼鸟黄色或橙色,嘴尖端暗色。
棕头鸥繁殖方式
4-5月中求偶。巢甚简陋,主要为地上凹坑,内垫有少许苔藓或枯草。5月中旬产卵,每巢3-4枚,表面有黑褐色斑点或条状斑纹。孵化时,雄、雌鸟交替孵卵觅食。孵化期25天,幼鸟飞羽齐后,才随亲鸟离去。雏鸥长着褐色绒毛,杂有黑色斑纹,雏鸥出壳就会取食,10多天便可随亲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