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13.6K
3368

藏马鸡(耳鸡、哈曼马鸡)

藏马鸡:别名耳鸡、哈曼马鸡,为鸡形目、雉科、马鸡属鸟类,原产于亚洲中国西藏。野生于海拔3000-4000m的针叶、针阔叶混交林,偶到林线上疏林灌丛活动。1881年命名。我国特有鸟类,数量稀少,分布区域狭窄,因栖息地木材的大量采伐,分布区域缩小,种群数量的减少,2021年被列为我国2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16年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列为近危物种。耳羽后有两簇白色羽毛向头后伸出,突出于颈项,如两只犄角,被微风轻轻掠起,又宛如围着白雪样的围巾。

善奔走,飞行速度慢,通常不远飞。受惊时常往山上狂奔,至岭脊处才振翅飞起,滑翔至山谷间。不象蓝马鸡、褐马鸡那样怯懦,有时接近村落也不畏惧。叫声洪亮,鸣叫时,昂首引颈,嘴几乎直向上方,尾也往上翘,姿态雄俊。

科目分类:鸡形

生存环境:灌丛

颜色分类:灰色_蓝色

性情分类:陆禽

最大体型:100cm

迁徙类型:留鸟

寿命年限:25年

适宜温度:20℃±10℃

食物饲料:杂食

藏马鸡形态特征

体长84-100cm,重1.8-3kg。雄鸟头顶被以黑色的软而卷曲的短羽如绒,头侧裸出,满布绯红色疣状突,格外醒目。体羽形长,呈毛发状。两翅稍圆。体羽主要为蓝灰色。尾蓝黑色,具绿蓝色金属光泽。尾略侧扁或平扁,有22枚尾羽,中央尾羽比较平扁,其羽支短,也不披散,整个尾部是向下拖垂的。羽色介于白马鸡和蓝马鸡之间,近灰色马鸡。喉,耳羽簇及枕部白色,与黑色头盖及灰色体羽成对比。虹膜橙黄色,嘴角质色,腿、脚红色。

藏马鸡生活习性

喜集群,常成群活动,特别是冬季至春季,有时集群多达50-60只。群中常有一只健壮的雄鸡充当头鸟,它不时昂首观望,警惕性很高,当发现异常情况时,便发出鸣叫,并向高处奔跑,群鸡紧随其后,形成一列不整齐的纵队,危急时则往低处飞。白天活动,从清晨一亮天即开始活动和觅食,一直到黄昏。中午多在树阴处休息,夜晚则栖息于树上。早晨和黄昏时常发出高声的鸣叫,声音短促、粗犷而洪亮,呈断续的“咯-咯-咯-咯”的声音。

藏马鸡饲养方法

用嘴挖土觅食,食物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如草根、草叶、块茎、青棵种子、云杉花和果、海棠果、瑞香、唐松草、毛香火绒草、忍冬、野苹果、野豌豆、杜鹃等,也兼吃蜘蛛、蜈蚣、步行虫等鞘翅目昆虫及鳞翅目幼虫等动物性食物。特别是在繁殖季节。冬季多吃树根和种子,春季以绿色植物的嫩根、嫩叶为主,夏秋季以植物的叶蕾、花、果子为食。幼鸟以昆虫为主,随体增长,食物中昆虫所占比例逐渐减少。

藏马鸡雌雄分辨

雌、雄羽色相似。雄鸟的跗跖上有一个短钝的距,有时雌鸟也有距。

藏马鸡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一雌一雄制。营巢于3000-4000m的向阳坡针叶林中,周围均有灌木或高草隐蔽,在茂密的林下或灌丛间的地面低洼处,不注意一般难于发现。巢内略铺些干草、枯叶,即偎窝产卵。巢甚简陋,主要利用地面自然凹坑,内垫以枯枝、干草、苔藓和少量羽毛即成。每窝产卵4-7枚,最高15-16枚。卵为土黄色和青灰色,孵卵由雌鸟承担,雄鸟在巢附近活动和警戒。雏鸟早成性,出壳后不久即随亲鸟离巢活动。

3368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