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
蝎子,是蛛形纲蝎目动物统称,目前已知有6科70属。 蝎子的浑身全副武装,周身披着壳质的铠甲,在不分节的头胸部,有单眼和复眼以及六对行动灵活的附肢;腹部较长,分布明显,前腹七节、较阔,后腹五节、较窄;末端有一球体,内藏毒液,突起部分形成尾刺。
蝎子多分布于温带和热带;栖息于山坡石砾中、落叶下、坡地缝隙、树皮内以及墙缝、土穴、荒地阴暗处,喜欢在潮湿的场地活动和干燥的窝穴。蝎子喜群居,好静不好动,胆小易惊,怕强光,昼伏夜出,多在固定的窝穴内结伴定居。 蝎子为肉食性动物,喜食无脊椎动物以及蜘蛛、蟋蟀、小蜈蚣、多种昆虫甚至是小型壁虎。蝎子是卵胎生动物,雌性一般在6-8月间产下初生仔蝎,每年产仔一次,每次30只左右,寿命可达10年以上。
蝎子是一种很古老的陆地动物,早在大约4.5亿年前,就有650多个种类的蝎子遍布世界各地。研究证明,蝎子的蝎毒中毒蛋白不仅含量高,而且还具有独特的生理活性,临床上主要用于神经系统、脑血管系统,对恶性肿瘤、顽固病毒和艾滋病等有特殊疗效。蝎子在农业生产中,蝎毒主要用于制造绿色农药。
动物学史
蝎子是一种很古老的陆地动物,早在大约4.5亿年前,就有650多个种类的蝎子遍布世界各地。
从中国人工养蝎的发展历史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除少量蝎继续满足中医药发展的需要外,大量全蝎产品是作为食品和保健滋补品来消费的。蝎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
物种演变
经过7000万年地球的不断演变,大多数物种改变了原来的形态,由冷血动物进化为耐寒的能调节体温的热血动物(鸟类、哺乳类及人类)。当然,每次大规模物种进化后,总会有一些物种保留原状,像鱼类进化为两栖类后,鱼类还延续生存,爬行类中也有极少数,如蝎子至今仍然保持了7000万年前恐龙的原始形态。
形态特征
黑粗尾蝎蝎子,是蛛形纲蝎目的节肢动物。蝎子的浑身全副武装,周身披着壳质的铠甲,在不分节的头胸部,有单眼和复眼以及六对行动灵活的附肢;腹部较长,分布明显,前腹七节、较阔,后腹五节、较窄;末端有一球体,内藏毒液,突起部分形成尾刺。
成年蝎外形好似茄子,全身表面,都是高度几丁质的硬脆皮。成蝎体长约50~60mm,身体分节明显,由头胸部及腹部组成,体黄褐色,腹面及附肢颜色较淡,后腹部第五节的颜色较深。大部分蝎子雌雄异体,外形略有差异。头胸部,由六节组成,是梯形,头胸部和前腹部合在一起,称为躯干部,背面复有头晌甲,其上密布颗粒状突起,背部中央有一对中眼,前端两侧各有3个侧眼,有附肢6对,第一对为有助食作用的整肢,第二对为长而粗的形似蟹螯的角须,司捕食、触觉及防御功能,其余四对为步足。口位于腹面前腔的底部。
蝎子没有耳朵,几乎所有的行动都是依靠身体表面的感觉毛。蝎子的触觉毛十分灵敏,能感觉到一米范围内的蟑螂的活动。蝎子的感觉毛能察觉到极其微弱的震动,就连气流的微弱运动都能察觉到。
栖息环境
蝎子栖息于山坡石砾中、落叶下、坡地缝隙、树皮内以及墙缝、土穴、荒地阴暗处,喜欢在潮湿的场地活动和干燥的窝穴。
生活习性
黄肥尾蝎蝎子完全为肉食性,喜食无脊椎动物以及蜘蛛、蟋蟀、小蜈蚣、多种昆虫甚至是小型壁虎。它靠触肢上的听毛或跗节毛和缝感觉器发现猎物的位置。沙漠蝎能够确定穴居50厘米深的蜚蠊。蝎取食时,用触肢将捕获物夹住,后腹部(蝎尾)举起,弯向身体前方,用毒针螫刺。由六节组成,是梯形,背面复有头晌甲,其上密布颗粒状突起,毒腺外面的肌肉收缩,毒液即自毒针的开孔流出。大多数蝎的毒素足以杀死昆虫,但对人无致命的危险,只引起灼烧样的剧烈疼痛。蝎用螯肢把食物慢慢撕开,先吸食捕获物的体液,再吐出消化液,将其组织于体外消化后再吸入。进食的速度很慢。
蝎子属于昼伏夜出的动物,喜潮怕干,喜暗惧怕强光刺激。蝎子喜群居,好静不好动,胆小易惊,怕强光,昼伏夜出,多在固定的窝穴内结伴定居。一般在大群蝎窝内大都有雌有雄,有大有小,和睦相处,很少发生相互残杀现象。但若不是同窝蝎子,相遇后往往会相互残杀。
蝎子有冬眠习性,一般在4月中下旬,即惊蛰以后出蛰,11月上旬便开始慢慢入蛰冬眠,全年活动时间有6个月左右。在一天当中,蝎子多在日落后晚8时至11时出来活动,到翌日凌晨2~3点钟便回窝栖息。这种活动规律一般是在温暖无风、地面干燥的夜晚,而在有风天气则很少出来活动。
蝎子虽是变温动物,但它们还是比较耐寒和耐热。外界环境的温度在40℃至零下5℃,蝎子均能够生存。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气温下降至10℃以下,蝎子就不太活动了,气温低于20℃,蝎子的活动也较少,它们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5~39℃之间。气温在35~39℃,蝎子最为活跃,生长发育加快,产仔、交配也大都在此温度范围内进行。温度超过41℃,蝎体内的水分被蒸发,若此时既不及时降温,又不及时补充水分,则蝎子极易出现脱水而死亡。温度超过43℃时,蝎子很快死亡。蝎子活动、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温度密切相关,最佳温度35~38℃之间。因此,在人工养殖蝎子时,必须注意掌握。
蝎子的生长、繁殖与外界环境的湿度也有密切的关系。在自然界野生的蝎子,如要久旱无雨,就会钻到地下约1米深的湿润处躲藏、隐蔽起来;当阴雨天气,地上有积水,它们会爬往高处躲避。因此,在养殖蝎子时要十分注意饲料的水分以及饲养场地和窝穴的湿度。一般来说,蝎子的活动场所要偏湿些,而它们栖息的窝穴则要求稍干燥些,这样有利于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如果窝穴过湿,则易受到微生物的侵害,蝎子的蜕皮也十分困难;如果蝎子的活动场所过于干燥,而且投喂的饲料中水分又不足时,也会影响到蝎子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还会诱发相互残杀。
蝎子喜暗怕光,尤其害怕强光的刺激,但它们也需要一定的光照度,以便吸收太阳的热量,提高消化能力,加快生长发育的速度,以及有利于胚胎在孕蝎体内孵化的进程。据报道和观察,蝎子对弱光有正趋势,对强光有负趋势,但它们最喜欢在较弱的绿色光下活动。
蝎子对各种强烈的气味,如油漆、汽油、煤油、沥青以及各种化学品、农药、化肥、生石灰等有强烈的回避性,可见它们的嗅觉十分灵敏,这些物质的刺激对蝎子是十分不利的,甚至会致死。蝎子对各种强烈的震动和声音也十分敏感,有时甚至会把它们吓跑,终止吃食、交尾繁殖、产仔等。
分布范围
中国有记录的有东亚钳蝎、条斑钳蝎、海南双针蝎、大理石纹狼蝎、中华狼蝎、藏蝎、辽克尔蝎等。斑蝎主要分布于台湾省;藏蝎分布于西藏和四川西部;辽克尔蝎分布于中部各省和台湾省;东亚钳蝎亦称马氏钳蝎,在中国分布最广,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等省均有分布,其中河南、河北、山东最多,福建、台湾等地也有分布。而野生蝎产量最多的是河南、河北两省 ,山东已经入不敷出。山西蝎、陕西蝎、甘肃蝎、还有宁夏蝎子、陆续补进。其中河北全蝎尤为出名,是各大药材市场价格之最。
繁殖方式
亚利桑那沙漠金蝎蝎有求偶行为。东亚钳蝎雄性多在6~7月间寻找雌性,找到以后,用触肢拉着雌蝎到僻静的处所。然后,雄蝎触肢的钳夹着雌蝎的钳,两蝎头对头,拖来拖去。求偶行为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然后,雄蝎从生殖孔排出精荚粘于地上,把雌蝎拉过来,使精荚的游离端与雌孔相接触。游离端有一杠杆装置,因受雌体生殖区的压力而释出精块。雌蝎接纳精子后,可连续产仔3~5年。
蝎子是卵胎生动物。卵胎生的种类的卵大,为端黄卵,行不全卵裂,在卵巢管腔内发育。胎生种类的卵几乎无卵黄,行完全均等卵裂。南方链蝎的卵在卵巢的盲管内发育。胚胎在盲管的端部,此处再延伸出一管,其终端是一簇吸收细胞,紧靠着消化系的盲囊,吸收养料顺管传送给胚胎,有点象哺乳动物的脐带。发育经历数月甚至1年多。幼蝎6~90个不等,因种类而异。幼蝎产出后立即爬上母背,脱一次皮后,陆续离开母蝎独立生活。雌性一般在6-8月间产下初生仔。产仔前,母蝎寻找一合适的场所,两栉状器向左右展开,从生殖孔陆续产出。幼蝎外包白色粘液,米粒状。数分钟后,幼蝎的尾和附肢从粘液中伸展开,顺母蝎的附肢爬上母背。每年产仔一次,每次30只左右。初产幼蝎长约1厘米,色乳白,仅眼丘黑色;体和附肢上的齿、突起和爪都尚未长成;在母背上不吃任何食物。5天后脱皮成2龄蝎,体长达1.5厘米以上,仍生活于母背。约1周后脱离母体营独立生活。共经5次脱皮(6龄蝎),到第3年才变为成蝎,但到第4年秋天才能繁殖。从出生到繁殖,约需3年时间,大致可以连续繁殖5年,寿命可达10年以上。
蝎子分公母,幼体只能看栉状器(腹部八字形的两把刷子。雨林类可以看栉状器的大小和齿的长度,大部分只能通过数齿数),成体可以看背甲宽度(宽的是母的)。粗尾蝎属的可以看钳子大小(大的是公的)或者看栉状器根部有无大齿(两片圆形,明显比齿宽大。有的是母的),坦桑尼亚红爪帝王蝎可以看钳子饱满度(公的钳子宽扁有凹陷,母的钳子较小饱满)。
部分单性繁殖的蝎子:
Tityus stigmurus 巴西金幽灵
Tityus serrulatus 锯齿金幽灵
Tityus uruguayensis
Tityus columbianus哥伦比亚幽灵
Tityus trivittatus三线幽灵
Tityus metuendus
Ananteris coineaui
Hottentotta hottentotta 刚果红鳄背
Hottentotta caboverdensis 佛得角棕鳄背
人工饲养
养殖步骤
场舍建筑及设备
蝎子怕强光喜阴暗,蝎场应建在背风向阳、采光面大、排水良好、清洁安静的地方,同时避开有可能施用剧毒农药的地方,切忌在家禽、鸟类、壁虎、晰蝎、青蛙、老鼠等天敌出没的地方养蝎。蝎子养殖方式很多,小规模的有盆养、缸养、箱养,大规模的有池养、房养、蜂巢式养殖等。不论哪种养殖方式,基本原则是模拟蝎子的自然生活环境,为蝎一子创造舒适的生活条件。
池养蝎池可建在室内,也可建在室外,普通建池尺寸为高0.5米、宽1米,长度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池外壁可用少量灰浆堵塞砖缝,防止蝎子从缝隙中外逃。池面内侧近顶口处,在涂抹的灰浆干燥之前,可镶嵌玻璃、瓷片等光滑材料,防蝎从顶口外逃。在池中心离四边15厘米左右用砖瓦、石块平垒起多层留有1.5厘米左右空隙的垛,供蝎子栖息。
箱养用木板制成或直接利用废旧的木箱、塑料箱,箱口四周围一圈塑料膜或玻璃条,防蝎子外逃。箱底铺2厘米沙土,在土上放一些砖瓦、煤渣供蝎子活动和栖息。
选种
选择体壮、个大、活跃的蝎子做种蝎。每平方米养殖2~3龄蝎3000只,4~5龄蝎1500只.6龄蝎800只,种蝎600只。蝎窝内放土坯,要有空隙,以便于蝎子栖息和繁殖。
饲料
人工饲养蚯蚓是蝎子饲料的主要来源。挖一土坑,坑内埋入牲畜肥,小动物尸体及比较肥沃的土,引入蚯蚓做种,经常浇水,使坑内保持潮湿,待其繁殖到一定数量后定期挖取出来,先用沸水将其烫死切碎后放于食盘上喂蝎。每次投喂量不宜过多,以免剩余后腐烂变质。也可以入工养殖黄粉虫和土元。在蝎子的生长期,可3天喂一次。虽然蝎子吃一次可数天不饿,但它们不是同日饥饿,同时采食,所以最好坚持天天喂料。投料量要适中,以第2天观麝略有剩余为宜。
繁育
人工养蝎一般仅需10~12个月即可性成熟。蝎子雄、雌的比例以1:3为宜。蝎为卵胎生动物,受精卵在母体内约经40天完成胚胎发育,产出仔蝎。由于蝎是变温动物,自身不能维持体温,人工养蝎时必须加温。母蝎产仔均为一次性娩出,平均每胎可产30只。
引种技术
引种的时间:常温养蝎的引种时间应安排在春末夏初或秋季。其中以春末夏初引种为最佳,因为此时冬眠的蝎子已出蛰,度过了“春亡关”,并且成年雌蝎已进入孕期,能够当年产仔。引种可当年受益。种蝎的来源一是捕捉野生蝎或购回野生蝎做种蝎。二是到人工养蝎单位或个人处购买。对于初养者来说,以野生蝎做种蝎的做法不可取。种蝎的挑选引进种蝎时,要根据需要择优选购青年蝎、成蝎或孕蝎。公蝎应挑选体格强健、体色光亮、活泼有力、性欲旺盛的做种蝎。母蝎应挑选个大、体长在4.8厘米以上,肢体无残缺,健壮,行动敏捷,静止时后腹部蜷曲,前腹部肥大,皮肤有光泽的做种蝎。一般春天的母蝎,只要前腹部肥大饱满,呈浅灰色,体长在5厘米左右,产仔率都比较高,而且产期早。身体太短的母蝎,即使是腹大、色正,也不要轻易挑选做种,因为其繁殖期往往较晚,不能满足做种要求。
雌雄的搭配
部分养殖户引种时为了多获仔蝎而只选雌蝎不要雄蝎,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根据蝎子的交配规律,雌雄蝎比例按2-3∶1进行搭配为宜。
种蝎的运输
一般引种工具为纸箱和无毒的编织袋,装运时的适宜密度为每袋500只。运输时先将种蝎装入洁净、无破损的编织袋后扎口,再放进底部有海绵或纸板、纸团的纸箱内。然后在纸箱内放入几块湿海绵块,以调节箱内湿度。另外,纸箱上部四周要打几个通气孔,以便通风透气。运输过程中要避免剧烈震动。夏季运输要注意防高温,冬季要注意防寒。
常温养殖
光照:蝎棚应建在地基高、阳光充足的地方。有阳光的地方,蝎子少有病害,螨虫也无法生存。
湿度:蝎体内含水量约为体重的40%,一般情况不会因缺水出现生理性病变。久雨久旱空气干燥季节,可向蝎垛上面的蓄水池内加水,使窝土湿润;大雨天气用塑料布盖上蝎棚,以免棚内有积水冲坏蝎垛。切记:蝎子靠吸潮补充水分,不适宜直接喝水。蝎子活动场地应稍偏于潮湿,空气相对湿度以80%为宜。栖息窝穴湿度不要过高,冬眠要避免冻害,湿度以10%~12%为宜。窝中土壤含水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蝎子的生存。
温度:蝎子生长活动最适宜的温度为28~38℃,28℃以下生长缓慢,7℃以下停止活动,-5℃有冻死的可能,气温在20~39℃时食欲最强,生长快、蜕皮顺利,并是交配繁殖的最适温度。自然养蝎须在晚春、晚秋用塑料布加温缩短冬眠时间。温度低于10℃时蝎子停止生长,进入冬眠,温度如在8~15℃之间,蝎子似睡非睡,时而活动。春天出蛰后多数蝎体发干、拖尾,活动缓慢,缺乏食欲,死亡率高。3~6℃是冬眠最佳温度。
饲料:蝎子喜爱吃含高蛋白、低脂肪且体软多汁活跃的昆虫,对腐臭、有特殊气味、死亡、呆滞的昆虫不爱吃。黄粉虫繁殖快,生长周期短,饲养设备条件要求不高,饲养方法简单,营养丰富,是蝎子的最佳饲料。土元、鼠妇等只能作补充饲料。
生长发育:只要温、湿度适宜,有充足的阳光、可口的饲料,蝎子就会大量繁殖、生长。养蝎要取得成功,还要注意蝎棚场地的生态环境、蝎种质量、产崽的管理、蜕皮密度、病害的防治,蝎子的防逃、天敌的防御等,都不可疏忽。
实践证明,养蝎周期需要二年,逐年见效益。初养蝎者为了节省日常的费用开支,以业余时间喂蝎即可。有些广告介绍,蝎子每年能繁殖3~5胎,每胎产50只以上,包成功包回收,半年后蝎子可长成出售,能赚大钱,效益特快,这些都是夸大宣传。养蝎不论采用何种养殖方法,都要根据蝎子的生存特性、生活规律进行,只有刻苦学习养殖技术,不断创新,精益求精,持之以恒,才能取得大的收获。
可以群养的品种
马氏正钳蝎(东亚钳蝎)、蒙古正钳蝎(条斑钳蝎)、澳链尾蝎(八重山蝎)、巴西金幽灵蝎、佛州木蝎、德州条纹木蝎、海南双针蝎(中国无名木蝎/斑等蝎)、中华狼蝎、越南扁石蝎、西藏琵蝎等。另外如果空间够大、食物充足,彼得异蝎(市面上10块钱被称为亚洲雨林蝎的)也可以群养,帝王也有一定几率。
饲养技巧
掌握蝎子的生活习性
蝎子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都喜欢食用软体多汁的昆虫。如黄粉虫、土鳖虫、蚯蚓、蝇蛆等 [4]。蝎子是一种喜阴怕光,喜潮怕湿的特种经济动物,同时还有钻小缝的习性。因此在建蝎场时应尽可能地模拟蝎子的野生生活环境。建蝎场从单位面项积和投蝎数量来规划,不外乎有两类:即合群饲养法和隔离饲养法。实践证明:合群饲养法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蝎的成活率较低,因此在建蝎场上尽量采用隔离饲养法,这样有利于提高人工养殖的成活率。
育好种蝎,放养密度适宜
育好种蝎,是发展人工养蝎的基础;而放养蝎子密度的大小,是直接关系到养蝎成败的关键。因此,种蝎要挑选个体中等,健壮的公、母蝎,而蝎子属于冷血动物,没有互爱性它们之间生来就具有互相残杀的本性。为了避开蝎子这种互相残杀的本性,就要限制蝎子的活功区域,采用密封、固定、限量的大棚式养殖方法,或是采用盆养、瓶繁、池育的“三分”模式,集盆、瓶和池于一体,这样便于管理,易于观察且清理方便。实践养殖证明:此种养法可以提高2龄蝎成活率,适宜种蝎发育,利于4-5龄蝎恒温立体养殖等优点,成功率较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饲养模式。
饲料多样化
蝎子为肉食性动物,喜吃质软多汁昆虫。投喂时应以肉食性饲料为主,饲喂的小昆虫的种类愈多愈好。种类不同的昆虫体内含有不同的氨基酸,而不同的氨基酸对蝎子的生长、发育、产仔及蜕皮等均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说饲料的种类愈多就能更全面的增加蝎子的营养,投食时间一般应放在天黑前1小时进行。每次投喂量应根据蝎群及蝎龄的大小适量供应。总之在供料时要把握好以下两个原则:昆虫类饲料要以“满足供应、宁余勿欠”为原则,组合饲料要以“限量搭配、宁欠不余”为原则,供水时间应放在投食前两个小时进行。
各龄分养
蝎子在饲养过程中,即使是同时繁殖出的蝎子,在生长中差异也是很大的,若不及时分养,个体大的就会残杀个体小的,未蜕皮的残杀正在蜕皮的。因此在建蝎场时应允多准备一些蝎池,将同龄蝎互相放在一起,而且要经常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始终做到及时分养,规格一致,以利于同步生长。
恒温饲养
为了提高人工养蝎的成活率,又得使蝎子快速生长,就必须解除蝎子的冬眠期,进行恒温饲养。蝎子的冬眠期是因为气温的高低所致。早春当气温达到10℃以上时,蝎子便开始复苏,出外活动寻食,当气温低于10℃时便先后开始寻窝冬眠。据试验证明,蝎子在28~38℃时,活动时间最长,采食量最多,生长繁殖最快,因此,冬季应在蝎场内装上加温设备,使蝎场内温度保持在28~38℃之间,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持在60%~80%之间,投食、供水等方面与夏季一样。
注意事项
人工养蝎是一项细心加耐心的工作,蝎场管理的好坏与养蝎成功的可能性大小有很大关系。人工养蝎当今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在养殖上应有一套较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学记录,不断总结经验,如每天定时下蝎场观察蝎活动,并记录蝎子的捕食、饮水、蜕皮、产仔、病虫害及死亡等详细情况。注意气温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保护。定期定时投放食料,对伤、弱、病蝎做到及时处理。重视蝎场卫生,经常打扫蝎粪和残食,保持水池的清洁,让蝎始终有一个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总之,人工养蝎是一个很有技术性的特种养殖项目,了解并掌握蝎子的生活习性及活动规律是养好蝎的重要条件。另外,平时还要多留心、多观察、多记录、多想办法。只要发挥优势、互利互补,相信人工养蝎的成功率定会大有增加。
疾病预防
斑霉病
又称蝎虱病,多发生于6~8月,常因环境潮湿、空气湿度大,以及食物发生霉变等所致,致病菌多为绿霉真菌。感染的钳蝎,前期胸腹板部和前腹部常出现黄褐色或红褐色小点状霉斑并逐渐扩大成片;继而蝎子食欲减退,停止生长;后期行动呆滞,终因拒食而死亡。解剖可见体内充满绿色霉状菌丝集结而成的菌块。
防治:预防为主,并适当调节空气湿度,根除病原。食盘、水盘经常洗刷,消除霉变食物;用1%~2%福尔马林或0.1%高锰酸钾水溶液对养殖区消毒;病蝎要隔离治疗,死蝎应及时捡出焚烧;病蝎用土霉素18或长效磺胺1~1.5g与配合饲料1000g拌匀饲喂,直至痊愈。
黑腐病
又称体腐病,一般全年均可发生,病程短,死亡率高。主要因饲喂腐败饲料、污秽饮水或误食黑腐病病蝎尸体感染黑霉真菌而发病。病蝎前期腹部肿胀,呈黑色,很少活动,食欲减退;继而前腹部出现黑色腐病型溃疡灶,手压可流出黑色粘液,最终死亡。
防治:保持饲料和饮水新鲜;定期用1%~2%的福尔马林水溶液对养殖区消毒;病蝎应隔离治疗,死蝎捡出焚烧;病蝎可用食母生1g、红霉素0.5g或小苏打2.5g、磺胺片0.5g或大黄苏打2.5g、土霉素0.5g与配合饲料500g拌匀,喂至病愈;可用中草药五倍子,每千克体重日用量0.2~0.5g,对病蝎进行治疗。
半身不遂
又称拖尾病,常发生于夏末、秋初空气潮湿期,由于长期饲喂高脂肪饲料,使蝎体内脂肪大量堆积而致。病蝎躯体光亮,肢节隆大,行动艰难迟缓,口器内有红色似分泌液的脂性粘液,发病5~10天后开始死亡。
防治:不喂或少喂脂肪含量高的饲料;适当调节环境温度和湿度;治疗可采取绝食3~5天或用大黄苏打片3克、麸皮(炒香)50g、水60g,拌匀饲喂至痊愈。
腹胀病
土耳其黑肥尾蝎常发生于早春和秋季阴雨连绵时期,因温度偏低,蝎体受凉而导致消化不良所致。病蝎肚大青筋,反应迟钝,食欲不振,发病后10~15天开始死亡。
防治:保持养殖温度为25~39℃;病蝎可用多酶片及食母生各18、磺胺片0.1g、配合饲料100g,拌匀喂至痊愈。
蚁害
蚂蚁不但与蝎争食饲料,而且蛀食蝎幼、弱、病残的个体。
防治:将鸡蛋壳捣碎炒焦,撒在养殖区隔墙外四周;用骨头、糖类等诱引开后,用开水烫死。
下级分类
蝎子蝎子多生活于片状岩杂以泥土的山坡、不干不湿、植被稀疏,有些草和灌木的地方,还有些生活在热带雨林与沙漠,多分布于温带和热带。在树木成林、杂草丛生、过于潮湿、无石土山或无土石山、以及蚂蚁多的地方,蝎少或无。它们居住在天然的缝隙或洞穴内,但也能用前3对步足和尾巴挖洞。东亚钳蝎一般在11月上旬入蛰,翌年4月中下旬出蛰。全年活动期6个多月。昼伏夜出,多在日落后至半夜间出来活动,但必须是温暖无风、地面干燥的夜晚。在35℃以内有明显的趋温性,在10℃以下进入冬眠。视觉迟钝。行走时,尾平展,仅尾节向上卷起。静止时,整个尾部卷起,尾节折叠于前体部第5节的背面,毒针前端指向前方。受惊吓时,尾部使劲向后弹,作刺吻状。沙漠蝎能适应极干旱的环境,有许多营穴居生活,致死温度高达45~47℃。水分自体表蒸发量较低,在25℃时,每小时仅损失0.01%的水。有的蝎不时从地面上抬起身体,使体下空气流动,避免体温过分升高和干燥。
目前,已知蝎子种类有目前已知有6科70属,1700余种,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如埃及的五条纹蝎、美国南部的卡罗莱尼蝎、欧洲的意大利蝎、墨西哥蝎及苏夫斯蝎及中国的东亚钳蝎,均属世界著名的蝎子品种。中国约有15余种,主要为东亚钳蝎。属于钳蝎科,正钳蝎属。东亚钳蝎又名远东蝎,因其后腹部节上的纵沟形状和问荆相似,故又有问荆蝎之称。
种源特点
在本地捕捉野生蝎子野生蝎一般都群居于青石板的阳坡和半阳半阴坡地的隔缝和隙洞内,捕捉时,首先要查明蝎子经常栖息的场所,然后寻找蝎子排出的白色粪便,粪便的线路和光滑的空道,就是蝎子出入的痕迹,沿此痕迹寻找,即可找到蝎窝。捕捉野生蝎的时间最好在每年的5~6月底前进行,此时捕到的为临产母蝎,出蛰后经过一段时间觅食,体力恢复较好,且在自然条件下,受精卵发育好,家养两个月左右就能产仔蝎,所产仔蝎成活率高。
采集野生蝎的有利时机是雨过天晴或大雨过后的次日晴朗天气,此时野生蝎的活动频繁,可乘机捕捉。
由于野生蝎子的性情凶悍,人工高密度混养会激化其种内竞争,造成大吃小、强吃弱的相互残杀现象,再加上野生蝎子由野外自然环境进入人工创造的小生态环境难以适应,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必然会受到影响,并导致仔蝎在母体内不能很好地发育,所产出的小蝎也多数体质较弱,成活率极低。所以,对于养蝎户尤其是初养者来说,尽量不要直接把野生蝎子搬回家做种蝎进行繁殖。待积累了一定的养殖经验后,可搞一部分野一三生生蝎子自己育种。
从人工养蝎单位引种引进种蝎时,除了应向售种户了解种质资源情况外,还要从表面上观察品种的优劣。选择标准为:首先要身体健壮、个体大(体长在5.0厘米以上,前腹部肥大),肢体无残缺,行动敏捷,静止时后腹部卷曲,皮肤有光泽、呈浅灰色的蝎子。其次,还要了解所要引进蝎种的年龄,不能盲目引进淘汰蝎,弱、病态的蝎子。一般来说,初产母蝎体型较小,皮肤鲜嫩,活动灵活,捕食活跃;经产蝎体型较大,前腹部肥胖、饱满、活动较稳健、捕食较猛;淘汰母蝎的皮肤粗糙老化,活动较呆滞,捕食较迟钝。
种群现象
无论是自然界中的野生蝎,还是人工养殖条件下的家养蝎,都是以若干个体组成的种群生活在同一栖境中。无论种群的密度大小、结构如何,其内部个体间均发生着密切而复杂的联系,这些联系有些是合作互利的,有些则是相互制约的。
种内合作
黑粗尾蝎当种群密度较低或适宜时,所有个体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空间,这时个体间多是友好相处的。其中,母蝎的护仔行为,就是这种关系的典型。仔蝎自母体产出后,都爬到母背上,寻求保护。此时母蝎担负着保护仔蝎的责任,随时提高警惕,谨防仔蝎受到伤害。与此同时,仔蝎之间也和睦相处,并服从母蝎的管理、保护,很少发生强行挣脱保护的现象。当蝎群密度适宜时,群体内所有个体间都能保持和睦相处的关系。在蝎窝内,一蝎一室,相安无事;在出巢捕食时,也各自为战,互不相扰。尤其在早春、晚秋及冬蛰期间,由于蝎子的活动性降低,发生冲突的机会减少,也就更有利于蝎群保持稳定。
相互制约
当蝎群密度过大时,食物供应、活动空间、栖居环境等发生紧张,就会引起种群的自疏作用,即通过各种种群内的相互制约作用,来降低种群密度,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例如,互相残杀就是在密度过大,或者食物、水分供应不足时,在蝎群内发生的同类相残现象。互相残杀主要表现为大蝎食小蝎、壮蝎食弱蝎、正常蝎食正在蜕皮中的蝎等,严重时甚至还会引起母蝎残食刚出生的仔蝎。另外,蝎群密度过大时,一方面会造成蝎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相互干扰,拥挤碰撞,既影响正常蜕皮生长,也影响取食增重,致使生长发育速度迟缓;另一方面在母蝎繁殖期间,还会影响母蝎情绪,使受精、胚胎发育和产仔过程受到干扰,造成死胎、死仔,降低繁殖率。再者,由于蝎群密度过大,常常造成食物紧缺,还会引起取食过程中的竞争、殴斗等现象,也不利于蝎子的正常生长发育。
保护现状
蝎子没有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条纹正钳蝎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吃蝎子具有美容养颜,通络止痛,活血除湿等功效,经常喝蝎子酒,可以延年益寿,蝎子酒可以保护肾脏,提高机体免疫力,可以放松身心,提高抗病能力。
蝎子酒
蝎子酒,常饮可息风镇痛、解毒散结、通络止痛、固本培元。蝎酒含有人体所需的22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牛黄酸等,可双向提高人体机能、生理功能,对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和肝、肾、皮肤有良好的疗效,对治疗风湿、肩痛、肩膀炎、头痛、面瘫、功能障碍、妇女腰痛等有明显效果。
药用价值
蝎子的药用价值:《开宝本草》中曰:“味甘、辛。性平,有毒。主治诸风疹及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涩、手足抽搐。”全蝎为治风要药,具有驱风,镇惊及攻毒之功能,蝎子的药用价值主要在它的药理毒素成分。现全蝎入药的中西药约150余种。蝎毒以治痛症而著称,广泛使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国外一些医药机构已将其药效列入攻克癌症的课题研究。
全蝎的药用价值很高,用全蝎配成的中药处方多达100多种。全蝎是人参再造丸、大活络丹、七珍丹、保安万灵丹、牵正散等30多种中成药的重要原料,是中国中医临床常用的动物药材。特别是近几年,全蝎在治疗疑难病症上发现有显著的疗效,如全蝎可治疗脉管炎、血栓闭塞,蝎毒可治疗心血管病、各种肿瘤、三叉神经痛等。这些应用使蝎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除药用外,全蝎还可以制成滋补食品。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蝎子作为治疗、保健佳品,倍受人们关注。蝎子酒、蝎子罐头、速冻全蝎、蝎粉保健品相继问世,“油炸全蝎”出现在许多宴席上。此外,随医学的发展,蝎毒的作用被广泛认识,蝎毒比黄金还贵,每千克约15万元。1万只成蝎每年可提毒480克,因此,蝎毒的药用价值远远高于蝎子本身。多年来,蝎子市场供给多依赖野生捕捉,但随着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野生蝎子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自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市场供不应求。全国产量仅能满足需要的30%左右,市场价格稳中有升。
研究证明,蝎子的蝎毒中毒蛋白不仅含量高,而且还具有独特的生理活性,临床上主要用于神经系统、脑血管系统,对恶性肿瘤、顽固病毒和艾滋病等有特殊疗效。
尾刺(sting)是主要药用部位,亦名毒刺、毒针、螫刺,位于身躯的最末一节。它是由一个球形的底及一个尖而弯曲的钩刺所组成,从钩刺尖端的针眼状开口射出毒液。蝎毒液是由一对卵圆形、位于球形底部的毒腺所产生,毒腺的细管与钩针尖端的两个针眼状开口(毒腺孔)相连。每一个腺体外面包有一薄层平滑肌纤维,借助肌肉强烈的收缩,由毒腺射出毒液,用以自卫和杀死捕获物。《本草衍义》中说:“蝎,大人小儿通用,治小儿惊风不可阙也。”有用全者,有只用梢者,梢力尤功,所谓“梢力尤功”,指蝎毒之效。尾刺只能上下垂直活动,不能左右摆动,掌握此点,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正面捏住尾刺,而不致被蜇伤。
经济价值
蝎子养殖养蝎具有投资少、人力少、饲养技术比成熟的特点投资少:养蝎前期固定资产投资较少,养殖场所可充分利用庭院屋后,空房大棚。设施仅需要盆、砖等保温、保湿设施。
人力少:养殖不需要多少人工,养殖几万只蝎,仅需半个劳动力,这项工作更适合心细、有韧性的体质不强的人从事。
饲养技术比较成熟。现人工养蝎技术已被很大一批人掌握,而且成功的养殖户已取得丰厚的经济效益。
蝎子销售市场主要有四个途径:
商品蝎:可加工成药用全蝎;
食用蝎:可售给宾馆饭店;
种蝎:出售给养蝎户;
提取蝎毒,约500只活蝎提取1g蝎毒,1只健康蝎每年提取12次。商品蝎销路畅通,价格稳定。其主要原因是蝎子生活在温带和热带,中国南北气温悬殊,特殊地理环境使蝎子的无限繁殖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产蝎的省份较少,全国蝎资源只能占总量需求的20%左右,根本难以满足市场。
前景分析
人工养蝎的前景与效益分析
从中国人工养蝎的发展历史来看,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主要是为了满足药材市场的需要。自80年代中期以后,除少量继续满足中医药发展的需要外,大量全蝎产品是作为食品和保健滋补品来消费的。
蝎子虽然在中国分布很广,但随着中药市场的繁荣和人类对蝎子经济价值的逐步开发,作为传统名贵药材的全蝎,社会需求量日趋增多;此外,一方面人工过度捕获使自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和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等因素导致蝎子的自然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和食物来源下降,导致社会需求与产量供出矛盾的加剧。所以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就开始了人工养蝎的试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山东、江苏、浙江等省还先后出现了一大批养蝎专业户,率先奔上了小康的道路。
由于蝎子繁殖较快,一年能产两胎,每胎可产仔蝎20~50多条,所以蝎子的出售率也是逐年增加,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假如每立方米空间投养600条种蝎,则到第二年最少可繁殖商品蝎1万条,能制成干蝎约10千克,国家收购价塑每千克400元左右,扣除各种费用(如引进种蝎、设施投资、饲料等)3000元,最少可纯收入1000元;利用业余时间养蝎,一个人可管理10立方米空间的蝎子,年收入不低于1万元。况且,引种一次就不需再次购种,可终生受益。
人工养蝎是国家“星火计划”的重点推广项目之一,国家规定长期免征税收。人工养蝎的技术,一般人通过短期学习很快就能掌握,不用担心销路,是比较保险的家庭副业。因此,人工养蝎已在全国不少省、市得到迅猛的发展,被广大农民朋友认为是一项占地小、投资省、用工少、收入可观的新兴致富门路。
人工新法养蝎经济效益分析:
采用人工新法养殖一只雌蝎一年产2胎,每胎20~40条。如按公母1:3搭配,引种1000条,年产仔:750(母)×2(胎)×30(条)=45000条,按成活率65%计,出生后仔蝎饲养8~12个月后即可得商品活蝎:45000条×65%÷1000条/千克=29.25(千克),按一般市场回收价格380元公斤算,可收入11115元。扣除各种费用:5000元(种苗)+200元(建池等)+900元(饲料)+1000元(人工等)=7100元,获纯利4015元。
国内市场药用干品蝎子价格一路上扬。例如,在广州市场,作食疗和菜肴食用的鲜活蝎子,每千克为440元至500元左右;而在药材商场作药用的干品蝎子,视规格质量不同,每千克售价高达800元至1000元不等,有的药店还卖到1200元左右。鲜活蝎子在一些农贸市场仍经常短缺。从国际市场来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传统的中医学文化也迅速走向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每年从中国进口全蝎子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据有关方面预测,在今后若干年内,蝎子市场价格还会上升。而据了解,蝎子在中国一些地方人工繁殖种苗和成蝎养殆均已先后获得成功,并获较好经济效益。因此,各地可积极研究开发蝎子养殖,这对满足市场需要,增加地区和养稍户经济收入,都是项很有可为的致富养殖事业。
蝎子养殖具有诸多优势便利条件。例如,立体养狱模式的建立可以在较小的占地面积上建立养殖量较大的养殖厂;人工投入不受其他劳动时间的影响;投资规模大小均宜;蝎子自身生命力强,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病虫害较少;对食物利用率高,排粪量较小,维护自身生存环境的能力强;繁殖速度快,适合于高群体数量饲养等。
由此可见,将全蝎作为中国稀有的中药材,其产量仅能满足国内医学需求的30%左右,而人们的食用量却在逐年猛增;从国际市场看,人工养蝎也是一项大有发展前途的新兴养殖业。实践证明,养蝎投资少,用工省,技术容易掌握,经济效益高,市场风险性小。所以,人工养蝎大有前途。
农业价值
蝎子在农业生产中,蝎毒主要用于制造绿色农药。一只蝎子一年可捕杀蝗虫等有害昆虫一万多只。
相关文化
毒性与体型
爱尔兰国立高威大学动物学讲师Kevin Healy、爱尔兰国立高威大学毒液系统实验室负责人Michel Dugon于2022年4月发表于Toxins的研究首次表明,与挥舞强健大螯的大型蝎子相比,拥有较小螯的小型蝎子毒性更强。
伤人事件
自2021年11月12日以来,埃及南部阿斯旺省出现雷暴恶劣天气,致使阿斯旺市发生蝎子出没蜇伤人事件。极端天气造成3人死亡,另有450人被蝎子蜇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