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26.5K
8885

果蝇

果蝇是双翅目果蝇科果蝇属的一种,第一批被送上太空的动物。红色复眼。雌性体长2.5毫米, 雄性较之还要小。雄性有深色后肢,可以此来与雌性作区别。雌雄鉴别方法:雌果蝇体型大,末端尖。背面:环纹5节,无黑斑。腹面:腹片7节。第一对足跗节基部无性梳。雄果蝇体型小,末端钝。背面:环纹7节,延续到末端呈黑斑。腹面:腹片5节。第一对足跗节基部有黑色鬃毛状性梳。

果蝇广泛地存在于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而且由于其主食为腐烂的水果,因此在人类的栖息地内如:果园、菜市场等地区内皆可见其踪迹。大部分的物种以腐烂的水果或植物体为食,少部分则只取用真菌,以树液或花粉为其食物。繁殖快,在25摄氏度时十天左右就繁殖一代,一只雌果蝇一代能繁殖数百只。 

果蝇生活史短、易饲养、繁殖快、染色体少、突变型多、个体小,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研究果蝇对于遗传学及演化发育生物学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也促进了神经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多个基础和应用学科的发展。科学家不仅用果蝇证实了孟德尔遗传定律,而且发现了果蝇白眼突变的性连锁遗传。在近代发育生物学研究领域中。果蝇的发生遗传学独领风骚。

形态特征

雄性腹部有黑斑前肢有性梳,雌性没有果蝇属于小型蝇类,体长1.5-4毫米间。虫体以黄褐色者居多,也有些是黑色的。头部有一对大而多呈鲜红色的复眼,两复眼内侧有三对眼缘刚毛,复眼间的后头中央微微隆起,形成一个单眼三角区,三个单眼的前下方生有一对单眼刚毛。

后头中间(单眼三角区后上方),有一对后头顶刚毛,两毛相向而生。在其两侧还有一对内头顶刚毛和一对外头顶刚毛。触角第三节呈椭圆形或圆形,触角芒羽状分枝,着生于两复限间的前下方。有些雄性的果蝇其前足的跗节上常有成排的鬃毛,叫性梳。

头部具许多刚毛,触角3节呈椭圆形或圆形,触角芒羽状,有时呈梳齿状,复眼鲜红色。翅Sc很短,R1亦短,前缘脉的边缘常有缺刻。幼虫体11节,每节具微小钩状刺1环。

雌雄鉴别技巧

大小:雌体通常比雄体大。

形态:雌体腹部稍尖,较宽厚呈卵圆形;雄体腹部钝圆,相对窄小呈柱状。

条纹:雌体腹部背面有宽窄相近的5条;雄体腹背只有3条,上部两条窄,最后1条宽且延伸至腹部腹面,呈一明显黑斑。

性梳:果蝇胸足跗节共有5个亚节。雄蝇第一对胸足跗节的第一亚节基部有一梳状黑色鬃毛结构,即为性梳。放大100倍左右可看清这一结构。雌蝇没有性梳。性梳是鉴别雌雄共有的可靠标志。观察腹部腹面末端外生殖器结构也是分辨雌雄的简单的、可靠方法。雄蝇外生殖器色深,雌蝇色浅。

生长发育

果蝇的生活史果蝇的1个完整的生活周期分为4个明显的时期,即卵→幼虫→蛹→成虫。卵长约0.5mm、白色,前端背面伸出一触丝,能附着在食物或瓶壁上,不致深陷于食物中。卵经22-24h孵化为幼虫,幼虫经两次蜕皮为三龄幼虫,约4-5mm;肉眼可见其一端稍尖为头部,上有一黑色钩状口器。幼虫生活约4d左右化蛹,起初颜色淡黄、柔软,以后逐渐硬化变成深褐色,此时即将羽化;成虫果蝇自羽化后8h可交配,2d后即可产卵,成虫果蝇在25℃下一般存活37d。

生活环境

果蝇成虫常见于腐败植物及果子的周围,产卵于其中。幼虫孳生于腐败水果或其他腐败植物质中。

果蝇常常在腐烂的水果中生长和繁殖,所以在人群居住的地区,若能稍加注意就可能见到,如腐烂的水果及蔬菜上,垃圾堆里,酿造厂的车间以及某些厨房、火车、轮船甚至飞机上都可能见到它们的踪迹。

在自然界里,如花丛中、腐草下、果园里、菜地间、林荫树上流出的汁液、森林中的腐烂树皮、朽株、落叶以及肉质的真菌上(如木耳、蘑菇等),都可能见到果蝇的出没。

采集方法

一般用烂水果作诱饵,诱饵的量约占容器的1/3至1/2即可。诱集的容器可用空罐头筒、搪瓷杯、纸杯、广口瓶以及小的塑料筒等均可。假若水果不便,也可用新鲜的生酵面团,若用熟的甘薯,加些酵母粉搅拌后,待其发酵变酸时,也能诱到某些果蝇。

诱饵可放在草丛、树下、花间以及池塘附近。为避免蚂蚁和蜂类的入侵或雨水的注入,也可将诱集器皿悬挂在树枝上,诱器上最好盖有一个较大的盖子,以免晒干以及避免蝶、蜂等搔扰。盖子必须用小的棍棒等支起来,以便于容器内的味道溢出和果蝇的进入。饵料发酵后第二天就可以诱到果蝇。若天气热而且干燥,需适当地加些水分以免诱饵干瘪而失效,适量的诱饵可以连续使用5天左右。还可以从饵料中采集到蝇卵、各龄幼虫及蛹。

见到可能有果蝇栖息的地方,用捕虫网轻轻地多次在附近往返扫动,因为它们飞得较慢,当受到触动后才飞起,所以不必像捕蜻蜓、蝴蝶那样迅速。也可以用捕虫网轻轻扣在诱器上,一手提起网,另一手触动诱器,让果蝇自动地飞向网子的上端,而后放入毒瓶内毒死;或放入有麻醉剂的容器中待其麻醉或死亡后选择所需要的种类;还可以用透明的塑料薄膜袋子扣在诱器上,使果蝇飞向袋的顶端,而后用吸虫管在其中选择虫种。

采集时间在夏天以清晨和黄昏时为宜。秋天可以迟些,因为这时果蝇活动较迟缓。

代表物种

黑腹果蝇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广泛用于遗传学研究,属于果蝇科、果蝇属,是果蝇的代表物种。黑腹果蝇是双翅目昆虫,生活史短,易饲养,繁殖快,染色体少,突变型多,个体小,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是常用的模式生物。 

黑腹果蝇成虫为舐吸式口器,主要以舐吸水果汁液为食,对发酵果汁和糖醋液等有较强的趋向性。饲养观察结果显示成虫可存活25-40d,温度在8-33℃范围内均可生存,以25℃左右为最适宜,高于33℃时果蝇成虫陆续死亡,当气温低于8℃时果蝇成虫不在田间活动,多聚集于果壳(如葡萄)、幼虫取食后的烂果孔穴里。果蝇成虫飞翔能力弱,多在背阴和弱光处活动,多数时间栖息于杂草丛生的潮湿地里。 

物种价值

科学研究

果蝇(研究最广泛的是黑腹果蝇)是生物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模式生物之一,20世纪初,Morgan选择黑腹果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简单的杂交及子代表型计数的方法,建立了遗传的染色体理论,奠定经典遗传学的基础并开创利用果蝇作为模式生物的先河。果蝇作为研究人类疾病的模式生物,与哺乳动物不仅在基本的生物学、生理学和神经系统机能等方面比较相似,而且果蝇有其作为模式生物的独特优势。由于其清晰的遗传背景以及简便的实验操作,使其在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个领域都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在整个遗传学发展的演变过程中,果蝇与遗传学相互融合、发展、进步。在不断用于各种遗传实验的过程中,它也极大程度地丰富和更新了遗传学的概念及内容,对于生命科学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果蝇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它在胚胎发育、基因表达调控、疾病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中正在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果蝇在生命科学各层次的研究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资料,对其遗传背景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果蝇幼小的身躯反映的却是科学的大世界。蕴藏着数量惊人的科学信息。生命科学各分支延续发展的同时。在果蝇研究中找到了结合点,而且相互交融渗透。果蝇简单的神经系统、结构精密的信息系统、复杂的行为等特点为研究基因—神经(脑)—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在伦理道德的禁区,对人体无法开展的实验研究有可能利用果蝇等模式动物完成。此外,有关果蝇的后基因组的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活动规律及细胞衰老机制的研究等正方兴未艾。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日臻成熟,果蝇的研究已经远不止停留在白眼突变和连锁互换规律的层次上了,科学家更关注怎样使果蝇的研究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希望能够通过对果蝇的研究揭示人类生命的奥秘,作为经典的模式生物,果蝇在未来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将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 

防治技术

果蝇根据果蝇的发生量与危害情况及当地栽培条件,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方法防治该害虫。

农业防治

1.合理种植。建议种植早熟品种,避开果蝇的发生危害期;同一种植区品种成熟期保持一致,避免早中晚熟品种混栽,减少害虫转移为害。

2.清洁田园。及时清除果园、果库周边的枯枝杂草;成熟期清除腐烂水果;立冬后进行全园浅翻,深度5cm-10cm。

3.覆盖防鸟网。水果成熟期之前在果园覆盖防鸟网。

4.适期采收。水果成熟后及时采收,清理落地果、裂果、病虫果及其他残次果带出园外掩埋。

物理防治

每亩设置4-6个杯型糖醋液诱捕器,两两间隔10m-12m,糖醋诱剂的使用量在诱捕器中3cm-5cm深度为宜。使用时,可在诱捕器上方加上塑料防雨罩(如塑料碗);如用密闭塑料瓶或其他密闭诱捕器,可在瓶壁钻孔,孔径4mm-5mm;还可在诱捕器外壁及防雨罩上喷粘胶,提高诱杀效果;也可收集果园的落果放入糖醋酒液中,放入落果的数量以液面覆盖果实为宜,增加诱集效果。

生物防治

针对果蝇幼虫和蛹期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利用天敌昆虫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防治措施。

1.天敌昆虫。充分保护和利用樱桃园的自然天敌昆虫,在果实着色期防治,积极引入寄生性天敌昆虫毛角锤角细蜂,释放量为150万头~225万头/公顷;捕食性天敌昆虫东亚小花蝽,释放量为9万头~15万头/公顷。释放时间均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应连续释放两次,间隔10-12天。

2.病原微生物。萌芽期、开花期、果实着色期防治,各施用一次。适量喷施绿僵菌、白僵菌和玫烟色拟青霉等昆虫病原真菌,均匀喷施果树并兼顾喷施果园地面。可喷施100亿孢子/g金龟子绿僵菌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施用量为150g/公顷;或喷施100亿孢子/g球孢绿僵菌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施用量为300g/公顷。 

科研成果

1947年2月20日,果蝇搭乘V-2火箭登上了临界太空,然后返回并存活下来。成为第一批被送上太空的动物。

2023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领导的国际团队首次描绘了果蝇幼虫大脑中的每一个神经连接。

2023年3月,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绘制出了果蝇幼虫脑部的完整连接组,即包含所有神经元及其连接状况的线路图。这是第一份完整的昆虫“脑图谱”,将成为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并可能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参考。

2023年6月,美国贝勒医学院、斯坦福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首个果蝇细胞衰老图谱(AFCA),详细描述了果蝇中163种不同细胞类型的衰老过程。


8885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
下一篇:猴子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