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37.6K
7735

马来熊

马来熊,是食肉目熊科马来熊属哺乳动物。体胖颈短,眼睛和耳朵小;头部短圆;全身乌黑光滑;鼻唇周为棕黄色,裸露无毛;眼圈为灰褐色,趾基部连有短蹼;胸斑中央有一个毛旋,颈部周围的一圈皮肤极松弛,前胸通常点缀着一块显眼的形斑纹,斑纹呈浅棕黄或黄白色;雄性的体形一般比雌性大。马来熊是世界上最小的熊。

马来熊分布于中国云南、西藏,印度、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等地也有分布。主要栖息在南亚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里。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树上,巧于攀爬。白天在高树的巢内休息,夜间则出来活动, 无冬眠期。性凶猛,舌很长,喜用舌舔食蜂蜜。食物很杂,白蚁、鸟卵、小型鼠类及植物果实等都吃。马来熊的发情交配在6-8月,怀孕期约6-7个月,每胎产2仔,偶有3-5仔,幼崽约2-5月龄可跟随母熊外出走动; 寿命约20年。

马来熊是世界上最珍贵而稀有的物种之一。其体态伶俐、矫健,很受人们喜爱。但是人类活动威胁着马来熊的生存,因森林砍伐造成其栖息地丧失。马来熊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易危(VU)等级。在中国被列为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形态特征

外形

马来熊的雄性的体形一般比雌性大。头体长1000-1400毫米;尾长30-70毫米;后足长180-210毫米;耳长40-60毫米;颅全长230-290毫米;体重25-65千克。头颈短圆。鼻镜及其附近的上唇全裸,鼻尖与其后的毛区相接处并无截然划齐的分界线。眼小,耳小,尾短。四肢结实、健壮。前后足各具5趾。前足爪较后足爪长大。足掌粗厚无毛。掌垫与两个扩展合一的腕垫(前足)或扩成大片的跗垫(后足)连成一整块。指突或趾突彼此间的基部连以短蹼,故指突或趾突都较其他熊类灵活。雌性腹部乳头两对,前面的一对发达,形大如枣。毛短绒稀,夏季背毛长仅14毫米,向前逐渐减短,至鼻尖附近,毛长已不足5毫米。肩部有2个左右对称的毛漩,由此射向四外的毛流有的达于头顶,有的沿颈侧向下并与胸斑中心的毛漩的上行毛流相遇合。在交汇处形成一条高20-30毫米的显著毛嵴,此毛嵴上行经耳后到头顶与对侧的毛嵴相连接。所以从肩、颈和头顶毛被的走向看,主要是涡向前外,而与头颈毛一致披向背后的其他熊类不同。腰臀部的毛较短,长约10毫米。颏喉和胸部的毛被长短与头颈部相似。腹毛较稀,长达40-50毫米。尾周的毛与腹毛等长,其密集程度与背毛相似。马来熊是世界上最小的熊。

毛色

通体呈油亮的乌黑色,但鼻额和嘴筒呈深乳黄或棕黄色,在鼻唇上部渐与棕褐色的头部毛基相混杂,愈近眉部愈趋黄褐。眼圈褐灰。胸斑马蹄形,右侧略宽于左侧,棕黄色较深并染有棕红色。臀部和脚爪略呈棕褐色。

头骨

鼻额部极短缩,吻部略呈方形,吻宽大于眶间宽。颧弓甚为扩张,俯视之,恰位于一正圆形内。头顶棱嵴除最后30余毫米(接近后枕部)愈合为单一的矢状嵴外,在顶骨部均未愈合。从顶骨的前1/3处起向前外方逐渐分散开而走向眶后突,在距眶后突约30毫米处又双分为两支,并向前外行分别止于眶后突的前缘和后缘。下颌骨短粗。下颌联合缝特短,其倾斜度远较其他熊类高。

牙齿

门齿3对,最外侧的一对特大,内侧2对较小且接近等大。犬齿粗短,齿尖极易磨损。上下颌前臼齿每侧各具4枚。但在云南的头骨标本上,左上颌仅具2枚,其中第一上前臼齿正常,第四上前臼齿仅有蚀断齿根,右上颌4枚前臼齿中,第二上前臼齿极退化,仅余一齿尖露出,且位于齿列外侧。上裂齿甚大,具3齿尖,前尖的大小与第一上前臼齿相当,原尖低小,不显著。2枚上臼齿均有4个齿尖,外侧2个略高于内侧2个,齿冠面中央形成一条纵向的低平齿槽。全齿呈方形。但第二上前臼齿的次尖特别向后延伸,形成一个不规则的斜菱形,下门齿和下犬齿与上颌的相似,唯第三下门齿仅略大于内侧的2枚下门齿。下前臼齿4枚俱全,3枚下臼齿中,第三下臼齿最小,近似圆方形。齿式:3.1.3.2/3.1.3.3=38。

近种区别

马来熊 美洲黑熊 北美灰熊
头体长1000-1400毫米;尾长30-70毫米;后足长180-210毫米;耳长40-60毫米;颅全长230-290毫米;体重25-65千克。 体长1.2-2.2米,肩高0.7 -1.1米,雄性重量60-272千克,雌性重量40-150千克。雄性大于雌性30%至40%。 成年雌性体重为134-193千克,雄性体重为194-325千克。雌性平均比雄性小38%。
通体呈油亮的乌黑色,但鼻额和嘴筒呈深乳黄或棕黄色,在鼻唇上部渐与棕褐色的头部毛基相混杂,愈近眉部愈趋黄褐。眼圈褐灰。胸斑马蹄形,右侧略宽于左侧,棕黄色较深并染有棕红色。臀部和脚爪略呈棕褐色。 美洲黑熊毛发浓密,有时前胸会长有白色的V型胸斑。美洲黑熊的体色有很多种,大多数黑熊是黑色与浅棕色,但它们的毛色会因不同的亚种而有不同的毛色,由密西西比河西部常见的白色到巧克力棕色、肉桂棕色、金黄色、再到东部的黑色。 北美灰熊的毛色有灰色、金色、棕色和黑色;苔原地区的北美灰熊往往背部是褐色,而胸腹部棕褐色并有白斑。有些个体毛尖颜色偏浅,甚至近乎银白,远看似披一层银灰色。



分布范围

地理范围

马来熊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南亚一带。历史上在中国分布于四川、云南西北部和南部、西藏东南部;延伸到印支、苏门答腊和婆罗洲。

具体国家

  • 现存:中国、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 

  • 已灭绝:新加坡。

栖息环境

马来熊为典型林栖动物,主要栖息于海拔0-1350米的热带、亚热带茂密的雨林和常绿阔叶林里,且马来熊主要活动于原生林中,而受到破坏(如采伐)的生境中不会发现该物种。但也有报道称,马来熊栖息于椰子园、低地山区和海拔达2400米的沼泽森林。

生活习性

行为节律

马来熊照片马来熊一般独居,性凶猛。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主要是在白天觅食,但是在人类定居点附近则全在夜间活动。高度树栖性,能够敏捷地爬到树上觅食果实和昆虫巢,用树枝修建大型的巢台作为休息的场所。此外,马来熊的昼间行为节律呈现单一分布模式,主要集中于昼间活动。马来熊在早晨会出现一个活动高峰,在13:00后会出现另外一个,持续到黄昏,18:00以后活动减少,在21:00以后马来熊的活动减为最低(<20%)。马来熊在5-11月,活动行为占40-70%,平均活动水平为52%,9月活动频率最高(70%)。

家域特征

Wong(2002)应用无线电遥测技术记录分析了6只马来熊的家域面积。95%的计算结果表明,马来熊的平均家域面积为14.8±6.1平方千米,并且家域范围涵盖雨林和采伐地区。马来熊不同个体间家域范围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但25%的核心区域没有发现重叠。马来熊家域内的核心区域面积为0.68±0.32平方千米。马来熊的日移动距离为1.45±0.24千米。该距离受食物可获得性的影响 。

觅食活动

杂食性,食性狭窄,主要食物是昆虫、蜂蜜和果实。取食的昆虫超过100种,特别是社会性昆虫如蚂蚁、白蚁和蜜蜂。用强壮的爪子刨开虫巢,然后用极长的舌头舔食昆虫成体、幼虫、卵、蜂蜜、蜂巢、蜂蜡和果脂。果实也是极其重要的食物,食用的果实种类超过40种,最重要的是榕树果实。偶尔捕食其他的无脊椎动物如蚯蚓和蝎子、爬行动物(包括小型龟类)、呐齿动物和鸟卵。很少取食植物性食物,不过喜食椰子树生长芽(椰心),失去椰心后的椰子树无法存活,造成与种植园主的冲突。也会盗食果园里的果实和作物如甘蔗、土豆和木薯。基本不捕食饲养动物,偶尔有袭击家禽圈舍的举动。拣食人类垃圾,特别是在天然食物匮缺的季节。

繁殖方式

繁殖

马来熊的发情交配在6-8月,怀孕期约6-7个月,每胎产2仔,偶有3-5仔。熊妈妈的也有受精卵延迟着床现象,在中国以外的动物园曾有过记录,表明有的母熊怀孕长达174-240天。熊妈妈每次大约能产下两个幼崽,有时会有三个,幼崽约2-5月龄可跟随母熊外出走动。新生的熊宝宝十分柔弱,体重只有300克左右,全身也没有毛发,它们会和母亲一起生活到成年才会独立生活。

寿命

马来熊的性成熟,一般是需要3年,也有需要6年(2372天)的,雌性要比雄性早些。一般寿命大约20年,圈养情况下,它们的最长寿命大概有24年。

亚种分

马来熊3亚种
中文名 拉丁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马来熊婆罗洲亚种 Helarctos malayanus euryspilus Horsfield,1825
马来熊指名亚种 Helarctos malayanus malayanus (Raffles,1821)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1972和1973年,马来熊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被列为保护动物。

1989年,列入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1996),评估等级——濒危物种(EN)。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 3.1——易危物种(VU)。

濒危原因

威胁马来熊生存的主要因素还是人类活动,包括森林砍伐造成的栖息地丧失等等。马来熊因东南亚的森林砍伐以及偷猎活动,让这世界上最小的熊类正面临灭顶之灾。此外,东方医学认为马来熊的绿色胆汁可用来治疗眼晴、肝脏以及其他疾病,熊掌则被认为是一种餐桌上的美味,所以马来熊常常遭人偷猎。

种群现状

在泰国进行的一项基于摄像机的标记再捕获调查估计,在Khao Yai国家公园内的两个地点,每100平方公里的种群密度分别为4.3(95%Cl 1.6-11.6)和5.9(95%Cl 2.3-15.4)(Ngoprasert等人,2012年)。在苏门答腊南部的哈拉潘雨林,一项基于摄像机的研究估计,马来熊的密度为每100平方公里26只,比泰国估计的密度高4-5倍(Lee 2014,unpubl.data)。

在泰国,一些地点的马来熊数量有所下降,例如考雅伊国家公园,那里的相机陷阱照片遭遇率下降了近三分之二,从每100天0.73(1999-2003年)降至0.27(2003-2007年)(Lynam等人,2003年,Jenks等人,2011年)。但其他种群似乎表现更好,在奎布里国家公园和Thung Yai Naresuan野生动物保护区,照片相遇率稳定(Steinmetz,未公布数据)。一项针对泰国Thung Yai Naresuan野生动物保护区当地物种的早期系统哺乳动物状态评估研究估计,1984年至2004年的20年间,马来熊数量下降了40%以上(Steinmetz等人,2006年)。但从那时起,保护和社区参与的改善似乎产生了积极影响。在西苏门答腊,使用基于占有率的抽样框架进行的重复摄像机捕捉调查显示,在7年期间,由于高水平的森林砍伐,马来新数量有所下降(Wong等人,2013年)。

保护意见

  • 加强立法、推行宣教,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加强和强化现有的野生动物保护政策,以及相关贸易的立法法规,包括强化手段、提高关税等。在马来熊分布区内的科学家及管理者不仅需要在保护和管理方法上给予提高,思想的重视同样至关重要。广泛的宜教有助于提高城市及城郊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城郊区域,应当号召群众关注马来熊的保护及避免对顽危动物的猎杀。在城市内,应教育公众避免马来熊的贸易,例如作为宠物或药材。因此,广泛号召居民协助开展马来熊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对于该物种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加强科学研究

在东南亚所有马来熊分布区内,该物种的种群状况、生态学、食性组成及分布等信息都需要开展深入研究。马来熊在夜间也有活动、单独活动、不发出叫声,因此针对野生马来熊开展研究比较困难。在热带地区马来熊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尚没有准确有效的调查方法。因此,需要从科研的角度给予加强和完善。

  • 建立保护区、缓冲区及森林廓道

保护野生马来熊的生境,为该物种提供较高的食物可获得性、隐蔽场所等,满足其日常生活、繁殖的生物学需求。 

其他内容

天敌

马来熊已知的天敌有虎和大蟒蛇。 

珍贵稀有

马来熊是世界上最珍贵而稀有的物种之一。其体态伶俐、矫健,很受人们喜爱。


7735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懒熊
下一篇:灰熊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