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35.4K
7296

灯塔水母

灯塔水母(拉丁学名:Turritopsis nutricula)是花裸螅目海洋水母科灯塔水母属刺胞动物。灯塔水母有两种形态,分别为水螅体和水母体。水螅体群体匍匐或竖立,螅枝分枝不规则,从螅茎基部至远端随着螅茎直径增大而增多,小群体螅茎单管型,大群体媳茎多管型。水母体伞呈钟形,伞高3~8毫米,宽2.5~7.5毫米,胶质;垂管宽大,横切面呈“十”字形,红色,约占内伞腔深度的2/3;伞缘有80~120条触手,从紧密排列的触手基球伸出。

灯塔水母原产于加勒比海,后逐渐扩散,分布在渤海、黄海、苏南浙江、台湾海峡、南海北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地中海等世界各地海洋中。灯塔水母为环热带种,在中国出现季节为3~11月。灯塔水母以浮游生物、小型甲壳类、多毛类甚至小型鱼类为食,在20℃的水温中达到性成熟阶段需要25至30天。灯塔水母繁殖期为7~8月,雌雄异体,雌体卵生,水母体能反转发育形成水螅体。

灯塔水母可以在性成熟后回到水螅体,因此在基础生物学、衰老和生物医学研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灯塔水母是一种有毒的生物,混在虾皮虾酱中被人误食后,会引起中毒。

物种学史

分类史

在过去,灯塔水母属(Turritopsis)的多个物种都被归因于灯塔水母(Turritopsis nutricula)。然而2006年的一个研究,将它们区分属于不同的物种。如地中海的灯塔水母属(Turritopsis)物种归因于多赫灯塔水母(Turritopsis dohrnii),而灯塔水母属(Turritopsis)物种归因于Turritopsis rubra。日本灯塔水母属(Turritopsis)的情况更为复杂,所有样本种群都与灯塔水母(Turritopsis nutricula)明显不同。

日本海域的灯塔水母具有大、小两种形态,基因序列研究表明其分别属于3个不同的分支:大型的灯塔水母属于太平洋灯塔水母(Turitopsis pacifica Maas,1909年),与新西兰的红色灯塔水母(Turritopsis rubra Farquhar,1895年)可能是同一物种;小型灯塔水母分别归属于地中海的多赫灯塔水母(Turritopsis dohrnii) 分支和一个未知物种分支,而与大西洋西部的灯塔水母亲缘关系较远。

发现与命名

灯塔水母因整体形状如同灯塔而得名,其拉丁学名Turritopsis nutricula由McCrady于1857年所命。

形态特征

灯塔水母有两种形态,分别为水螅体和水母体。

水螅体

水螅体群体匍匐或竖立,螅枝分枝不规则,从螅茎基部至远端随着螅茎直径增大而增多,小群体螅茎单管型,大群体媳茎多管型;螅枝贴生于螅茎,但螅枝远端不贴生;螅茎和螅枝有双层坚硬的围鞘覆盖着,常附着碎屑和海藻,在螅体基部无环纹末端;螅枝末端裸露,延长纺锤形,有12~28条丝状触手分散在螅体远端3/4处,近端触手比远端触手更短;垂唇延长锥状;水母芽从螅体下的短螅茎产生,呈梨形,被包在围鞘内;刺丝囊有短柄端宽刺丝囊,旋刺短柄刺丝囊(稀少),无柄卷丝刺丝囊。

水母体

水母体伞呈钟形,伞高3~8毫米,宽2.5~7.5毫米,胶质;垂管宽大,横切面呈“十”字形,红色,约占内伞腔深度的2/3,无胃柄,在垂管上部有4个主辐位大的液泡内胚层细胞块;在接近垂管上部的4条辐管外部不覆盖液泡内胚层细胞块;口有4个向上卷曲的口唇,唇缘具有1列无柄球状刺丝囊束;生殖腺发达,位于垂管间辐位,呈橘黄色,成熟雌性个体有正在发育的胚胎和浮浪幼体;伞缘有80~120条触手,从紧密排列的触手基球伸出,触手基球内侧具有红褐色或黄褐色的向轴位眼点;触手具有短柄端宽刺丝囊和无柄卷丝刺丝囊,垂管有短柄端宽刺丝囊。

分布范围

灯塔水母原产于加勒比海,后逐渐扩散,分布在渤海、黄海、苏南浙江、台湾海峡、南海北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地中海等世界各地海洋中。

生活习性

灯塔水母为环热带种,在中国出现季节为3~11月。灯塔水母以浮游生物、小型甲壳类、多毛类甚至小型鱼类为食。由于食物的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水母伸长触手并放出刺丝囊以缠绕、麻痹、毒杀捕获物,再将食物送入口中。

生长繁殖

生长特性

灯塔水母在20℃的水温中达到性成熟阶段需要25至30天。灯塔水母在再生过程中,首先,其胶质伞会发生一次外翻,水母的中胶层和触角会逐渐被机体消化吸收;之后,外翻的水母会把伞的底部黏附到水底,同时会分泌出一个围鞘将自己包裹起来。如果水温和营养适宜,两天之后,新生水母的水螅型就能明显用肉眼区分了。而这株水螅会产生新的浮浪幼虫,浮浪幼虫在水中继续发育,就会成为新的灯塔水母。 

繁殖方式

灯塔水母繁殖期为7~8月,雌雄异体,雌体卵生。灯塔水母在其水母体的任何阶段都有能力变回水螅体,是第一个已知的可以由性成熟恢复到幼年阶段的后生动物。实验表明,只有在伞形表皮和部分胃血管系统存在分化细胞时,灯塔水母水母体才会转化为水螅体。

一般的水母正常的生命周期从受精卵开始,渐渐地长成体表遍布纤毛的模样,如同毛茸茸的幼虫,人们称之为“浮浪幼虫”;其次幼虫会蜕变成水螅型;水螅型进化成水母型后,便会产出卵子和精子,最后走向死亡。但灯塔水母在这一生命周期中不会像其他的水母一样最后走向死亡,而是跳过最后的死亡阶段重新回到水螅体,从水螅体进行无性繁殖。

近种区别

灯塔水母(Turritopsis nutricula)的近种为同属的多赫灯塔水母(Turritopsis dohrnii)。

灯塔水母和短柄灯塔水母区别
中文名 灯塔水母 多赫灯塔水母
拉丁学名 Turritopsis nutricula Turritopsis dohrnii 
特征 其水母体伞呈钟形,伞高3~8毫米,宽2.5~7.5毫米,胶质;垂管宽大,横切面呈“十”字形,红色,约占内伞腔深度的2/3;在接近垂管上部的4条辐管外部不覆盖液泡内胚层细胞块;伞缘有80~120条触手,从紧密排列的触手基球伸出,触手基球内侧具有红褐色或黄褐色的向轴位眼点  成熟水母体伞呈钟形,伞高2.7毫米,伞顶胶质较厚;垂管呈长圆柱形,其长度可达近伞缘口,胃柄发达,液泡内胚层细胞块分成4块,仅分布在胃柄的主辐位;伞缘有32条触手,触手末端膨大,呈椭圆形



主要价值

灯塔水母可以在性成熟后回到水螅体,在生物学上被认为是不朽的物种,因此在基础生物学、衰老和生物医学研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可用于进行衰老和疾病的相关研究。

相关事件

关于灯塔水母“返老还童”“长生不老”的讨论

在2010年,Ma&Yang在其发表在网络刊物《Nature and Science》上的一篇介绍灯塔水母的文章中,将其称为“不会死亡的动物”。文章称,灯塔水母只有5毫米长,可以从成熟期阶段“轮回”到幼年的水螅状态重新生长,这样它便拥有没有界限的生命。灯塔水母这种“特殊能力”,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全球读者和网民们的极大兴趣。此报道一出,加上部分媒体的炒作,一些网友推波助澜的跟帖,导致了最近在网络上出现了很多的关于灯塔水母“返老还童”“长生不老”的讨论。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专业徐润林教授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后,对此提出质疑。首先,《Nature and Science》刊物并非学术界熟悉的著名的《Nature》和《Science》。其次,相关研究者的原始报道发生于1996年,当时意大利研究者Piraino等人对4000只不同发育阶段的水母型灯塔水母进行了饥饿、突然改变水温(升高或降低)、降低盐度和机械损伤几个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转化诱导试验。结果显示,在人为改变的环境下,不同发育阶段的灯塔水母均出现了水母型转化为水螅型的现象,但转化过程随水母型发育的程度不同有所差异。这就是该研究的全部结果。徐润林教授指出这篇研究论文存在着很多不够严谨的地方,在方法学上明显有缺陷,他认为光靠这个实验结果事实上并不能推断灯塔水母具备“逆生长”的能力,灯塔水母在一般条件下仍会死亡,其“长生不老”的说法或许只是基于一个不严谨的科学实验以讹传讹的不实结论。

灯塔水母所致虾酱、虾皮中毒事件

有记录显示1982年~1985年期间,在中国山东省沾化、无棣、利津、阳信、滨州和博兴六县(市)先后发生6起中毒事件,涉及466人,有1人死亡。中毒者主要症状有头晕、恶心、呕吐、腹痛等,少数病人有腹泻和发烧。呕吐呈喷射状,呕吐物为食物、水样及胆汁。

在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致病食物理化、细菌指标无异常,而检出了一定量的灯塔水母,经毒理学试验,确认系灯塔水母所致。灯塔水母的半数致死量为926毫克每千克,属低毒物质,人类一次食入50克左右即可引起中毒或死亡。


7296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黑白兀鹫
下一篇:阿马乌童蛙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