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19K
3274

锯鳐科

锯鳐科(学名:Pristidae)是锯鳐目下的一个科,包括2属7种。锯鳐科属于软骨鱼,体长5.4-7.6米,最大身长可达9米,体重超过500千克。上嘴唇逐渐变得扁长,两边长出21-35对锋利的吻齿,它的“锯子”最长的可达2米、宽30厘米。吻平扁狭长,剑状突出,边缘有坚硬吻齿,无鼻口沟,有鳃孔5个,腹位,位于胸鳍基底内侧。它们有2个背鳍,无硬棘;胸鳍前缘伸达它们的头侧后部;尾巴粗大,尾鳍发达;奇鳍与偶鳍的辐状。软骨后端有很多角质鳍条。

锯鳐科是暖水性底栖鱼类,通常在海水和淡水中交替生活,一般栖息于世界热带及亚热带浅水区,甚至有些物种的锯鳐完全栖息在河口或河流上游。生活在近海底层,性情凶猛,常用又硬又锋利的锯吻翻挖海底的贝类和其他软体动物,还时常冲入鱼群中,甩开棒槌般的锯吻,把来不及逃避的鱼击伤,然后吞食掉。分布于澳大利亚、苏里南、孟加拉国、伯利兹、巴西、哥伦比亚、法属圭亚那、巴哈马、古巴、几内亚比绍、圭亚那、洪都拉斯、印度、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尼加拉瓜、巴基斯坦、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塞拉利昂、索马里、美国、巴林、厄立特里亚、印度尼西亚、肯尼亚、马来西亚、卡塔尔、苏丹、东帝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缅甸、斯里兰卡。

锯鳐科的经济价值和鲨鱼也差不多;肉质鲜美、鳍可制鱼翅、皮可制革和刀鞘;肝可制鱼肝油。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动物学史

  • 生活史

锯鳐科和鲨鱼是近亲,或者干脆可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鲨鱼。它和鲨鱼一样古老,最早的化石见于白垩纪,也就是说它已经有5600多万年的历史了。

  • 分类学

锯鳐属:锯鳐的外形与锯鲨几乎一样,头前的吻部很长,呈剑状,两侧有锐利的锯齿,因此而得名。 [5]锯鳐属名Pristis源自希腊语单词“Pristis”,意思是“锯(saw)”。 

栉齿锯鳐:拉瑟姆(Latham,1794)首次将栉齿锯鳐学名定义为Pristis pectinatus。由于原始学名存在性别问题,后来,学名更改为Pristis pectinata(Latham,1794)。

昆士兰锯鳐:1906年,萨缪尔·加曼(Samuel Garman)首次描述了昆士兰锯鳐。1877年10月,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一条雄性昆士兰锯鳐。该样本仍然是该物种的代表性样本(称为“类型样本”)。由于铜染色,这件标本呈浅绿色。这种变色可能导致加曼将他的新物种描述为橄榄绿(锯鳐通常是棕色或棕褐色)。萨缪尔·加曼后来在他的1913年的专著《斜长石症》中描绘了这个标本。昆士兰锯鳐的有效学名是Pristis clavata Garman,1906年。种名clavata来源于拉丁语clava,意思是“俱乐部”。 

绿锯鳐:1851年,欧洲鱼类学家彼得·布莱克(Pieter Bleeker)居住在爪哇岛时首次描述了绿锯鳐。尚不清楚种名zijsron的具体名字是从何而来,而且似乎也不是以一个人或一个地方的名字命名的。后缀“on”是希腊语,但是特定名称zijsron的其余部分不显示希腊语。zijsron这个名字的来源仍然是个谜。

尖齿锯鳐:1794年,约翰·拉瑟姆在《伦敦林奈学会学报》(Transactions of the Linnaean Society of London)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锯鳐的各种物种的论文》(An article on the various species of sawfish)的文章,首次将该种物种称为尖齿锯鳐(Pristis cuspidatus)。拉瑟姆描述了基于两个钝锯鳐的物种。1913年,作者霍夫曼将该物种的属从锯鳐属重新命名为Oxypristis,注意到各种形态特征的差异,包括喙软骨和神经颅结构,以及各种鳍的位置和形状。然而,1913年的Oxypristis Hoffman这个属被1861年的Oxypristis Signoret昆虫属所占据。为了避免同名问题,1941年,White和Moy Thomas的工作人员只需添加一个前缀就可以创建Anoxypristis。后来,该物种的名称只发生了轻微的变化,Anoxypristis cuspidata作为有效学名(Latham,1794)。钝锯鳐属学名Anoxypristis在希腊语中是“sharp saw”的意思,可以分解为oxy,意思是“尖的(sharp)”;pristis,意思是“锯(saw)”。在钝锯鳐属的翻译中,前缀an可能不应该被引用,因为后面添加这个前缀只是为了避免同名问题。钝锯鳐这个特殊的名字来源于拉丁语单词“cuspidatus”,意思是“尖的”。总而言之,尖齿锯鳐(Anoxypristis cuspidata)的学名是指这种动物尖利的、刃状的喙齿。

形态特征

属于软骨鱼,体长5.4-7.6米,最大身长可达9米,体重超过500千克。上嘴唇逐渐变得扁长,两边长出21-35对锋利的吻齿,它的“锯子”最长的可达2米、宽30厘米。 

吻平扁狭长,剑状突出,边缘有坚硬吻齿,无鼻口沟,有鳃孔5个,腹位,位于胸鳍基底内侧。它们有2个背鳍,无硬棘;胸鳍前缘伸达它们的头侧后部;尾巴粗大,尾鳍发达;奇鳍与偶鳍的辐状。软骨后端有很多角质鳍条。

近种区别

锯鳐科与锯鲨(Pristiophorus spp.)的主要区别是:锯鳐的鳃孔在身体的腹面,吻部没长皮须;而锯鲨的鳃孔是在身体的两侧,在锯吻的腹面还长有一对皮须。 

栖息环境

锯鳐科是暖水性底栖鱼类,通常在海水和淡水中交替生活,一般栖息于世界热带及亚热带浅水区,有些也生活在近岸海区和江、河、湖泊的河口,栖息于水深不超过10米的浅水区域,有些进入江、河、湖泊等淡水环境中生活。甚至有些物种的锯鳐完全栖息在河口或河流上游。

生活习性

锯鳐科平时潜伏水底沙上,行动滞缓,用吻锯掘土觅食,主要摄取泥沙中的甲壳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但遇到鱼群时会暴露出鲨鱼凶残嗜血的本性。它会急速冲到鱼群中用“狼牙棒”左右劈砍,遇到大型鱼类则是猛锯一通。直到猎物没有还手之力或是一命呜呼之后再进食。

锯鳐科的吻锯上分布着数千个灵敏的“电子接收体”,可以探测到猎物产生的电场,从而使锯鳐很容易找到猎物的藏身之所。

分布范围

存在不确定:文莱达鲁萨兰国、中国、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多明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海地、牙买加、毛里塔尼亚、菲律宾、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越南、也门、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柬埔寨、吉布提、埃及、伊拉克、科威特、阿曼、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泰国、日本、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存在: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昆士兰州、北领地)、苏里南、孟加拉国、伯利兹、巴西、哥伦比亚、法属圭亚那、巴哈马、古巴、几内亚比绍、圭亚那、洪都拉斯、印度、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尼加拉瓜、巴基斯坦、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塞拉利昂、索马里、美国、巴林、厄立特里亚、印度尼西亚、肯尼亚、马来西亚、卡塔尔、苏丹、东帝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缅甸、斯里兰卡。

可能灭绝:安哥拉、贝宁、喀麦隆、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厄瓜多尔、赤道几内亚、加蓬、冈比亚、加纳、危地马拉、几内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利比里亚、尼日利亚、秘鲁、塞内加尔、塞舌尔、南非、多哥、乌拉圭、留尼汪岛、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毛里求斯。

繁殖方式

锯鳐科每年秋季交配,每隔一年繁殖一次,妊娠期约5个月左右,生殖方式为卵胎生,雌鱼一次产下15-20条幼鱼,10岁左右性成熟,寿命约25-30年。小锯鳐在母体里时吻突是由一个角质套子套住,不会刺伤母体。出生后离开母体,套子就会自行脱落。

2015年,科学家发现野生的栉齿锯鳐能在自然环境下处女生殖,这是第一个在自然中发现的脊椎动物进行这种无性繁殖的例子,证据充分。

下级分类

2属7种
中文名 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锯鳐属 Pristis Linck,1790
普通锯鳐 Pristis pristis Linnaeus,1758
大齿锯鳐 Pristis perotteti Müller & Henle,1841
栉齿锯鳐 Pristis pectinata Latham,1794
昆士兰锯鳐 Pristis clavata Garman,190
小齿锯鳐 Pristis microdon Latham,1794
绿锯鳐 Pristis zijsron Bleeker,1851
钝锯鳐属 Anoxypristis White & Moy-Thomas,1941
尖齿锯鳐 Anoxypristis cuspidata Latham,1794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所有锯鳐均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昆士兰锯鳐、尖齿锯鳐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2年 ver 3.1——濒危(EN)。

绿锯鳐列、栉齿锯鳐、大齿锯鳐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2年 ver 3.1——极危(CR)。

小齿锯鳐、普通锯鳐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3年 ver 3.1——极危(CR)。

种群现状

锯鳐科的生长速度较慢,幼体极易受其他食肉鱼类的攻击,本身又属于食物链顶端的高级消费者,所以数量十分有限。渔民们大肆捕捞,使本来已经苟延残喘的锯鳐家族濒临灭绝。所有种类的锯鳐已从欧洲完全消失了。美国科学家通过调查发现,分布在美国的锯鳐数量已经下降了99%,残存的锯鳐仅仅生活在佛罗里达的一些水域里。作为捕鲨业的副产品,人类正在将它们逼向绝境,已经受到国际海洋渔业组织以及各国相关部门的保护。中国的淡水水域和海洋里都没有发现锯鳐,各地的水族馆也没有这种奇特的“鲨鱼”,只有在上海还可以看见到它的身影。

捕鱼网的纠缠、人类的过度捕捞以及环境污染致使其栖息地不断丧失,它们的数量正急速减少,面临灭绝的危险。锯鳐最长可达7米左右。由于人们的过度捕捞和狩猎行为,美国政府于2003年就已将锯鳐列为濒危物种。

主要价值

锯鳐科的经济价值和鲨鱼也差不多;鳍可制鱼翅、皮可制革和刀鞘;肝可制鱼肝油。

鱼翅供食部分主要为软骨鱼类鳍中的软骨,由软骨细胞、纤维和基质构成。有机成分主要有多种蛋白质如软骨黏蛋白、胶原和软骨硬蛋白等。鱼翅软骨含胶原较多,形似筋质,遇热后可膨胀软化,直至成动物胶。鱼翅干品每100克约含蛋白质达83.5克,但因缺少色氨酸,属不完全蛋白质。烹调时须注意配以色氨酸含量较多的配料,如肉类及鸡、鸭、虾蟹、干贝等,达到营养互补作用。此外,干鱼翅含有丰富的钙、磷、铁,有降血脂、抗动脉硬化及抗凝作用,适当食用对冠心病疾患有一定的疗效。中医认为,鱼翅味甘咸、性平,具有益气、开胃、补虚的功效。

锯鳐胆可以入药,祛风除湿,止痛,活血散瘀,清热解毒,生肌敛疮。主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胆囊炎;外用于痈疮疖肿,皮肤溃疡。

在中国台湾民间,人们把锯鳐吻叫鲨鱼剑,据说可以用来镇宅、辟邪、开运,有时,还被道士用来做法器,据说可以降妖除魔,调遣天兵天将。

尖齿锯鳐的肝及肝蒸出之油可以入药。

【化学成分】尖齿锯鳐肝:含肝油75%。脂肪酸:十六烷酸、十六碳烯酸、十八烷酸、八碳烯酸、二十碳烯酸、二十二碳烯酸、二十四碳烯酸等,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67.1%。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E。

【药性】味甘,性平。归肺、肝、胃经。

【功效主治】滋补肝肺,健脾补虚。主治肺痨羸瘦,胃病,软骨病,维生素A、D缺乏症。

  1. 《中国药用动物志》:补益。用于肺病,胃病。

  2. 《中华药海》:润肺清燥,益胃生津。用于肺热阴虚引起的燥咳或劳嗽,热病伤津,舌干口渴,食欲不振。

  3. 《中国海洋药物辞典》:主治病后体虚,营养不良,结核病。

  4. 《中国海洋湖沼药物学》:滋补肝肺。

  5. 《海洋药物与效方》:益肝健脾,滋补强壮。 

尖齿锯鳐的卵可以入药。

【药性】味甘,性平。归脾、大肠经。

【功效主治】健脾止痢。主治脾虚久痢。

  1. 《中国药用动物志》:止痢。主治痢疾

  2. 《中华药海》:涩肠止泻。

  3. 《海洋药物与效方》:健脾止泻。

物种文化

  • 邮票

1980年8月1日,越南发行了一枚小齿锯鳐邮票,面值为50越南盾。 

1969年,尼加拉瓜发行了一枚栉齿锯鳐邮票(锯鳐科首枚鱼类邮票),面值为3科多巴(Córdoba)。

1997年,佛得角发行一套四枚栉齿锯鳐邮票,面值为15埃斯库多(Escudo)。


3274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非洲象属
下一篇:东北虎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