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车鲀
翻车鲀是鲀形目翻车鲀科翻车鲀属鱼类,别名翻车鱼、蜇鲂、蜇鱼。体短而极侧扁,呈卵圆形;体高约为体长的2/3;头部稍短小,极侧扁,近半圆形;吻部钝圆,吻端稍突出;眼很小,稍高;尾部很短,无尾柄;口很小,前位;体无鳞;无侧线;背鳍一个,很短而极高,呈尖刀形;胸鳍侧中位,很小,近圆形;臀鳍与背鳍相似,位置也相对称;尾鳍很宽而短,圆形,有波状凹刻,后缘与背鳍及臀鳍相连。体背面灰褐色,两侧呈银灰色,腹面为白色,各鳍多为灰褐色。
翻车鲀分布于世界各大洋及海区中,中国沿海也有分布。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也见于温带和寒带。单独或成对游泳,有时约10余尾成群。小个体较活泼,常跃出水面,大个体行动迟缓,天气晴朗无风时,常浮在海面侧卧晒太阳,或背及体背侧露出水面,能潜入100米左右的深水中。以海藻、软体动物、小鱼、水母及浮游甲壳类为食。怀卵量很大,可达3亿粒。
翻车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VU)物种。
动物学史
别称来源
拉丁名:它的拉丁名字“Mola mola”是伟大的瑞典自然学家林奈所命名。
德文名:翻车鲀缺少真正的尾巴,它只有一个巨大的头,因而它得到了一个德文绰号Schwimmenderkopf,意为游泳的头。
太阳鱼:翻车鲀常爱躺在水面上,看上去好像是正享受着和煦的阳光,人们叫它太阳鱼。科学家认为,这种行为有可能是为了帮助消化体内的食物。
月亮鱼:还有一些国家的人们叫它月亮鱼。实际上,翻车鲀之所以被称作月亮鱼,是因为它的身体上常附着着一些发光的动物,加上翻车鲀的体形圆润,夜幕降临,它便看起来好像是月亮投射在海里的倒影一般。
形态特征
背鳍16-18;臀鳍14-17;胸鳍12-13。体长为体高1.6-1.7倍,为头长3.6-3.8倍;头长为吻长2.0-2.3倍,为眼径7.1-8.2倍。
最大体长可达3.0-5.5米,重达1400-3500千克。体亚圆形,侧扁而高。尾部很短,无尾柄。头高而侧扁,头高为头长1.8-2.0倍。吻圆钝。眼小,上侧位,眼间隔宽而突起,头长为眼间隔1.9-2.1倍,眼间隔宽为眼径3.5-3.9倍。鼻孔每侧2个,很小,位于眼的正前方,距眼较距吻端为近。口小,前位。上下颌各具1喙状齿板,无中央缝。唇厚。各鳃盖骨均埋于皮下。鳃孔小,上侧位,位于胸鳍基底前方。
体和鳍均粗糙,具刺状或粒状突起。无侧线。
背鳍1个,高大,略呈镰刀形,体长为背鳍高2.6-2.7倍,背鳍高为头长1.4-1.5倍,背鳍位于体之后部。臀鳍与背鳍同形,起点稍后于背鳍起点,体长为臀鳍高2.5-2.8倍,臀鳍高为头长1.3-1.5倍。背鳍与臀鳍后部鳍条后延,在体后端相连,形成类似尾鳍的舵鳍,无真正的尾鳍。舵鳍边缘波曲形,具12-16鳍条,中部8-9鳍条后端具小骨板。胸鳍短小,圆形,基底平横,并不垂直。无腹鳍,无腰带骨。
体背侧面灰褐色,腹面银灰色,各鳍灰褐色。
生活习性
翻车鲀为大型大洋性鱼类,栖息于各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也见于温带或寒带海洋。单独或成对游泳,有时十余尾成群,小个体鱼较活泼,常跃出水面,大个体鱼行动迟缓,常侧卧于水面,或背鳍露出水面,也能潜入百余米深水中。摄食海藻、软体动物、水母、浮游甲壳类及小鱼等。
翻车鲀的游泳技术不好,就像它的远亲刺鲀一样,都属于游泳速度较为缓慢的鱼类。作为一个表层鱼类,翻车鲀并没有那么安分守己。相反,它潜水技术顶呱呱,至少比它的游泳技术要强上好几倍。有时为了寻找食物,比如虾子、螃蟹,它们必须要下潜到深海,这也许多亏了它的大头。有数据表明,翻车鲀可以下潜到800米左右。要知道随着深度的增加,它承受的压力也越大,所以说,相比于某些表层鱼类,翻车鲀的潜水技能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翻车鲀还有一个正经的身份就是海洋医生。有研究证明,翻车鲀会分泌一种物质,这种物质有助于治疗其他鱼类的伤病。可是翻车鲀的皮肤上却长满了寄生物,多达50多种,甚至寄生物的身上还有寄生物。当它浮在海面晒太阳时,一些鸟类就会站在它的身上,替它啄食掉这些寄生物。
翻车鲀的体质也很独特,截至2015年,它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恒温鱼类,它独特的造型可以帮助它减少热量的流失。恒温鱼类在海洋是不多见的,大部分鱼类都是冷血动物,身体的温度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小翻车鲀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险。当它们还是仔鱼时,由于太弱小,它们无法御敌;而当它们好不容易长大后,却因为游泳能力的缺陷,常被其他的动物欺负。
翻车鲀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刚出生的它们只有两毫米大小,比小孩子的指甲盖还要小,体重不过1克,可是随着翻车鲀的成长,它可以长成三四米的巨型“海怪”,体重可达3000千克。
分布范围
分布于全世界各热带及温带暖水域海域。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南海,偶尔在黄渤海也有出现,在中国台湾省南部、东北部及东部海域也有分布。
国家地区
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美属萨摩亚、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澳大利亚、巴哈马、孟加拉国、巴巴多斯、比利时、伯利兹、贝宁、百慕大、博内尔、圣尤斯特修斯和萨巴、巴西(特里达德)、英属印度洋领土、佛得角、柬埔寨、喀麦隆、加拿大、开曼群岛、智利(复活节岛)、中国、圣诞岛、科科斯(基林)群岛、哥伦比亚、科摩罗、刚果民主共和国、库克群岛、哥斯达黎加、克罗地亚、古巴、塞浦路斯、科特迪瓦、丹麦、吉布提、多米尼克、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埃及、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法罗群岛、斐济、法国(克利珀顿岛)、法属圭亚那、法属波利尼西亚、法国南部领土(莫桑比克海峡)、加蓬、冈比亚、德国、加纳、直布罗陀、希腊、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关岛、危地马拉、根西岛、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牙买加、日本、泽西岛、约旦、肯尼亚、基里巴斯(菲尼克斯群岛、基里巴斯群岛)、朝鲜、韩国、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耳他、马绍尔群岛、马提尼克岛、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马约特岛、墨西哥、密克罗尼西亚、摩纳哥、黑山、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瑙鲁、荷兰、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尼加拉瓜、尼日利亚、纽埃岛、诺福克岛、北马里亚纳群岛、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皮特凯恩岛、波兰、葡萄牙(亚速尔群岛、马德拉)、波多黎各、俄罗斯、共和国、圣赫勒拿、阿森松岛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阿森松岛、圣赫勒拿岛主岛、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马丁岛(法国部分)、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岛、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萨摩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岛、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塞舌尔、塞拉利昂、新加坡、圣马丁岛(荷兰国部分)、斯洛文尼亚、所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马里恩岛、爱德华王子群岛)、西班牙(加那利群岛)、斯里兰卡、苏丹、苏里南、瑞典、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坦桑尼亚、泰国、多哥、托克劳、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土耳其、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图瓦卢、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美国(夏威夷群岛、阿拉斯加)、美国小型离岛(霍兰-贝克群岛、约翰斯顿岛、威克群岛)、乌拉圭、瓦努阿图、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越南、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属维尔京群岛、瓦利斯和富图纳、西撒哈拉、也门。
繁殖方式
翻车鲀怀卵量极多,可达3亿粒(一般鱼类产卵大约是30万,鲨鱼就更少了,只能按照个位数计算),是鱼类中怀卵数最多者。虽说翻车鲀产卵数量高,可是幼体存活率极低,只有千万分之一。一场暴风雨或是一次天敌的袭击,就会让幼体死伤殆尽。翻车鲀有着奇妙的繁育方式。雄鱼会先在沙地上挖一个坑,然后雌鱼便将自己的卵子排入其中,紧接着雄鱼立刻来到坑上,将自己的精子排下,并且开始照顾受精卵。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1年 ver 3.1)——易危(VU)。
主要价值
翻车鲀肉可食用,但味道并不鲜美,一般多制作鱼粉用于饲料。肝和脂肪可制鱼油,肝油可入药,主治疗跌打损伤及烫、火伤等症。
世界纪录
世界上产卵最多的鱼:翻车鲀为大型大洋性鱼类,最大体长可达3.0~5.5米,重达1400~3500千克,怀卵量极多,可达3亿粒,是鱼类中怀卵数最多者。(吉尼斯世界纪录)
最重的硬骨鱼:2021年12月9日,在葡萄牙亚速尔群岛附近水域发现了一条死亡的隆头翻车鲀,其体重为 2.74吨,全长 3.25 米。(吉尼斯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