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9.7K
2615

九香虫

九香虫(学名:Coridius chinensis),又称打屁虫、臭屁虫等,是兜蝽科九香虫属中的一种 。九香虫为不完全变态昆虫,共有卵、若虫、成虫3个虫态。成虫体长1.7~1.9cm,宽0.9~1.1cm,虫体形似六边形,背面较平,腹面显著隆起,多为紫褐色,少见黑褐色,微有铜色和油性光泽。前盾片、小盾片和头部中央稍有绿色反光 。头部小,略呈三角形 ;复眼突出,卵圆形,黄褐色或深褐色,单眼1对,淡黄色或橘黄色;喙有4节 ;触角5节。后胸腹部近前缘区有一对臭腺孔,可释放臭气 。卵呈不规则的圆柱形 ;刚产下的卵颜色从天蓝到暗绿色不等。若虫共有五龄,约三个月。

九香虫分布于越南、老挝、缅甸、印度、锡金、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 ,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气候温暖湿润的河边山地。冬季常蛰居在江边或河滩背风向阳、有湿润泥沙的大鹅卵石下。该物种是植食性昆虫,其寄主植物包括葫芦科、旋花科、豆科、茄科等多种植物。但成虫和若虫对佛手瓜和南瓜有明显的偏好 。

在云南、贵州、四川等产量较高的地区,九香虫被视为一种美味可口的食用昆虫。在药理作用方面,九香虫被报道具有抗肿瘤和改善生殖损伤的效果,此外还表现出抗菌、抗氧化、抗凝血、抗溃疡、抗疲劳等多种药理活性。但因其代生活史相对较长,且具有越冬生殖滞育的特性,产卵量也较低,因此人工养殖难度较大。

形态特征

成虫

九香虫雄虫体长1.7~1.8cm,宽0.9~1.0cm;雌虫体长1.8~1.9cm,宽1.0~1.1cm。虫体形似六边形,背面较平,腹面显著隆起,多为紫褐色,少见黑褐色,微有铜色和油性光泽。前盾片、小盾片和头部中央稍有绿色反光 。

成虫头部小,向前逐渐变窄,略呈三角形。头部边缘稍向上卷起,侧片长于中片并在中片之前相交,将中片封闭 。复眼突出,卵圆形,黄褐色或深褐色,位于近基部两侧;单眼1对,淡黄色或橘黄色,位于复眼内后侧;喙有4节,较短,可伸达前中足基部中间。触角5节,第1节较粗,圆筒状,其余4节较细长而扁,第2节长于第3节。第5节红黄色,有时变为暗红色。

前胸背板和小盾片表面布有许多刻点和不规则的横皱,似波纹状,并在前胸背板和小盾片中央有一条笔直的纵纹贯穿其中。前胸背板发达,前窄后宽,中后部横向隆起,前半部斜向前方,前缘凹进,略呈“V”字形,侧缘较直,略向上卷曲,后缘略拱出。小盾片发达,显著超过翅爪区长度,长约前翅长度的2/5,前段平直,末端钝圆,具明显的横纹。臭腺孔 位于后胸腹部近前缘区的中后足基部外侧,受刺激时释放臭气。腹部棕红色至棕黑色,每侧边每节有一暗黄点与侧缘上的黄点一致 。腹部腹面密布刻点及灰白色粉状物,两侧颜色较深,中央部位常为深红色。雄虫腹部具5对气门,雌虫具6对气门。雄虫尾器端缘弧形,中央弓凸。雌虫生殖节末端两侧突起,中央为凹陷状结构 。

前翅革区位于前3/5,为紫褐色;膜区位于后2/5,为暗黄褐色,具密集纵脉。后翅膜质,基部黄褐色,端部暗褐色,具稀疏纵脉。

九香虫胸部有3对足,足和基节为紫黑色,其中后足最长,中足次之,前、中、后足跗节均为3节,且第1跗节腹面密布浅黄色毛丛。跗节端部具一对深褐色弯钩状的爪和一对卵圆形的黄色肉质爪垫。雌虫后足胫节内侧具一长椭圆形灰乳白色凹陷,长约胫节长度的2/5 。

九香虫的卵呈不规则的圆柱形,两端平截,中段较粗,略似鼓状,横卧排列。卵的长度为1.1~1.3mm,宽度为1.1~1.2mm,高度为1.1~1.2mm。刚产下的卵颜色从天蓝到暗绿色不等,孵化前变为土黄色,表面密布白色绒毛。卵壳质地坚硬,表面有网状纹理和刻点,近中部有一条由较粗颗粒斜绕而成的环圈。卵盖位于卵的正上方,近圆形,孵化时若虫从此处破壳而出。

若虫

若虫共5个龄期,约3个月,各龄期的形态特征如下表所示 :

龄期 体长(mm) 体形及体色 头侧叶 触角 腹背
一龄 3.0 椭圆形,头及胸背板黑色,腹背棕红色 侧叶长于中页,并在中页前方分开 4节,黑色 各节中部有横形斑,以4~6节最大
二龄 4.3 椭圆形,头及胸背板黑色,腹背棕红色 侧叶长于中页,并在中页前方分开 基部三节黑色,端节橙红色 腹背1~2节横形黑斑中断
三龄 5.5~6.5 椭圆形,头及胸背板黑色,腹背棕红色 侧叶长于中页,并在中页前方分开 基部三节黑色,端节橙红色 腹背1~2节横形黑斑中断
四龄 8.5~10.0 头及前胸背板暗黄褐色至黑褐色,腹部土黄色 头侧叶长于中页,并在中页前方会合 基部三节黑色,端节橙红色 翅芽伸过腹背第2节前缘
五龄 11.0~14.5 头侧叶长于中页,并在中页前方会合 基部三节黑色,端节橙红色 翅芽伸过腹背第3节前半部


栖息环境

九香虫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气候温暖湿润的河边山地。冬季,它们通常蛰居在江边或河滩背风向阳、有湿润泥沙的大鹅卵石下。九香虫的寄主植物主要包括葫芦科等瓜类作物,以及多种植物。

分布范围

九香虫分布于越南、老挝、缅甸、印度、锡金、印度尼西亚和中国 。

在中国,其广泛分布于中国中南部,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 。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广西、安徽和江苏等地,其中贵州、云南、四川和广西是其主要产区。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九香虫是植食性昆虫,其寄主植物包括葫芦科的佛手瓜(Sechium edule)、南瓜、三叶瓜(Cucumis melo)、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黄瓜(Cucumis sativus)、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丝瓜,旋花科(Convolvulaceae)的番薯(Ipomoea batatas),豆科(Fabaceae)的豇豆,茄科(Solanaceae)的茄子和辣椒(Capsicum annuum)。成虫和若虫对佛手瓜和南瓜有明显的偏好 。

成虫和若虫均有聚集取食的习性,尤其是1~3龄期若虫通常以数头至几十头聚集在一处取食。成虫喜欢在瓜茎上吸食,偶尔也会在瓜叶上吸食。初孵若虫多在蔓裂处和腋芽上,高龄若虫和成虫则多集结于瓜蔓基部、卷须、腋芽和叶柄上取食,栖息在卷褶的黄色枯叶内。

晴天时,成虫主要在上午、下午16:00以后和晚上取食,阴天则全天取食。

聚集行为

九香虫在生命过程中具有聚集现象,包括越冬聚集和取食聚集。越冬聚集时,九香虫聚集于石缝、瓦砾等处,数量从几只到几十只不等。取食聚集则表现为从一龄若虫到成虫均会聚集取食,通常集中在叶片背部和植物幼嫩的茎秆等处。由于九香虫具有刺吸式口器,大规模发生时,其聚集取食会对农作物造成较严重的危害 。

趋光行为

九香虫具有明显的负趋光性,其越冬和交配均选择避光阴暗的场所。如果在九香虫交配或越冬的场所增加光源刺激,九香虫会逐渐转移至背光面。但低龄若虫对光的敏感性不及成虫。

假死行为

九香虫成虫具有假死性。在取食过程中若受到惊扰,会立即停止取食。在气温较低时,成虫和若虫会迅速爬离或假死坠落;在气温较高时,受到惊扰的成虫多会展翅飞走,但通常只飞行数米便降落。

越冬行为

九香虫成虫具有越冬滞育行为,滞育期长达7~8个月 。每年10月份左右,九香虫成虫开始在河滩鹅卵石下、土壤沙土块下、枯枝落叶和瓦片等隐蔽场所中群聚越冬。越冬成虫通常会在原先取食的寄主植物附近寻找合适的越冬场所,同类型的越冬场所越靠近原先栽种寄主植物的位置,越容易找到越冬成虫。

越冬成虫偏好能遮风挡雨、干燥且弱光的环境。越冬期间若天气转暖,偶尔有成虫会爬出越冬场所在附近活动 。越冬成活率一般在95%以上。翌年立春后,当日最高温度达到25~28℃并持续半月以上时,九香虫便陆续结束越冬 

生长繁殖

九香虫为不完全变态昆虫,共有三个虫态,包括卵、若虫(5 龄)和成虫 。其一年发生一代。完整的生活周期包括成虫在枯枝落叶下或石缝中越冬,第二年的5月上旬开始交配,而5月中旬至7月上旬是交配产卵的高峰期,该过程会持续至8月上旬 ,从6月中旬到8月中旬陆续孵化出若虫,而越冬成虫则会从5月下旬到8月下旬陆续死亡。新一代若虫会在7月下旬至9月下旬羽化为成虫,而新一代成虫则会从9月中旬至10月上旬陆续从寄主植物上迁移到越冬场所,进入冬眠状态。

繁殖方式

交配

九香虫的雄成虫会主动追逐雌成虫进行求偶。一旦找到求偶对象,雄虫会反复用触角触碰雌虫的腹末,整个过程一般持续数分钟。如果雌虫没有交配意向,会短暂停留后迅速爬离,但雄虫通常会继续追求,尝试数次未果后才会离开,寻找新的求偶对象。如果雌虫有交配意向,则会待在原地不动,等待交配的开始 。交配前的九香虫

交配开始时,雄虫会爬上雌虫背部,慢慢调整体向,阳具伸出,尝试将其插入雌虫体内,但通常需要多次尝试才能成功。交配时,雌虫位于上方,雄虫位于下方,雌雄成虫均具有多次交配的习性。

交配通常从5月上旬开始,5月中旬至7月上旬是交配的高峰期。交配可全天进行,但早晚时段交配数量较多,中午至下午交配数量较少。交配持续时间不一,约为1.1~42.0小时不等。

交配开始的主导权在雌虫,结束的主导权在雄虫。当雌虫想要结束交配时,会左右摇摆身躯,并用后腿对雄虫的腹部进行蹬踹,有时还会释放刺激性的防御物质,但只要雄虫不愿结束交配,交配仍将继续 。

九香虫交配产卵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天中的交配次数近呈“V”形,一天有两个交配高峰,主要在0:00-2:00和20:00-22:00;交配次数越多,交配时间也会随之延长 。

产卵

在自然条件下,九香虫喜欢将卵产在佛手瓜和南瓜的叶腹面和茎干上。在室外建立的近自然种群中,大多数卵也会被产在盆栽南瓜的叶腹面和茎干上,但也有少数卵会被产在纱网、杂草和其他杂物上。产卵时,雌虫将尾部靠近产卵物体表面,大约每2~4min产下1粒卵,每产完1粒卵雌虫都会先用后足跗节拍打另一后足胫节内侧的长椭圆形斑块3~7次,之后再同时用1对后足跗节左右拍打卵的两侧数次,然后再换另一后足跗节拍打另一侧后足胫节内侧的长椭圆形斑块,如此交替重复拍打数次。九香虫的卵呈单行排列,雌虫每次产卵24~36粒,多数为24粒 。一般随产卵物体纵轴排列 。

生长特性

卵一般在一周内孵化,孵化时若虫从卵的正上方破壳而出。一般在下午孵化。孵化后的若虫临近脱皮时需要静止一段时间,脱皮后短时期内不进食不活动。低龄若虫主要在叶背面的叶脉上取食,随着龄期的增加,逐渐向叶柄和藤蔓部转移。

若虫共分为5龄,若虫期约为3个月。其中1龄约为16~21天,2龄约为9~15天,3龄为9~12天,4龄为25~30天,5龄为21~23天。5龄若虫一般在8月份羽化为成虫,直至次年6、7月份成虫完成交尾后开始陆续死亡。成虫的寿命一般为320~350天。

人工养殖

九香虫的代生活史相对较长,且具有越冬生殖滞育的特性,产卵量也较低,因此人工养殖难度较大

养殖方式

根据养殖规模和食物供应量的大小,可以选择小规模笼养殖或田间网养殖。小规模笼养殖是利用竹木或钢材搭建立方笼架,然后用尼龙纱网严密封罩。笼内种植南瓜等葫芦科植物,供九香虫吸食其汁液。田间网罩养殖则是在田间搭建大棚,用尼龙纱网严密封罩,棚内种植葫芦科植物,供九香虫食用 

养殖方法

一般采取放养的方式,以每平方米100只的密度放养捕捉到的九香虫成虫。在网罩内,让它们自行取食植物汁液,并完成交配、产卵等生命周期。九香虫以成虫越冬,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陆续进入冬眠。在此期间,需在笼内放置石板或水泥板,并保持地面湿润,为成虫提供越冬环境。同时,在板上铺放稻草进行保温。需注意防止农药的污染,因为九香虫对各种农药较为敏感 。

疾病及天敌防治

九香虫很少发生病害,但要保持场地的清洁卫生,并在成虫冬眠前进行彻底的消毒。其主要天敌是蚂蚁和蜘蛛,如发现蚂蚁或蜘蛛,应立即采取措施将其消灭

采集加工

每年10月份,当老熟的若虫羽化为成虫后,可捕捉并加工成商品。捕捉后,将活虫放入瓶罐内,洒入白酒使其闷死。或将成虫装入布袋中,置于沸水中烫死,然后晾干保存。保存时需注意防止虫蛀和霉变,以免影响药材品质。

近种区别

九香虫与小皱蝽相似,常被误认,两个物种的主要区别如下表所示:


九香虫 小皱蝽
学名 Coridius chinensis Cyclopelta parva 
分类 九香虫属  皱蝽属 
形态特征 虫体较小皱蝽略大 ,微有铜色光泽;前胸背板及小盾片表面有许多不规则的横皱,多少平行;前翅膜质部分的翅脉平行  虫体较小,无铜色光泽;前盾片和小盾片上多横走的细微皱纹,小盾片基部中央有红黄色小点;前翅膜质部分的翅脉呈网络状分布
粉末特征 无毛窝  周围体壁碎片通常为柠檬黄色,且常具黄棕至深棕色小孔洞样释纹,其上的毛窝为黄棕色,毛窝边缘有时呈深黄棕色,或毛窝为深棕色至黑色,有时呈椭圆形,毛窝直径25~60~101μm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九香虫是中国重要的资源昆虫,被广泛应用于传统药用和食品方面。自2010年以后,九香虫的价格持续上涨。2010年至2012年间,价格上涨至每千克260元左右;2015年达到350元每千克,而2016年又上涨至650元每千克。根据2018年的数据显示,九香虫的价格稳定在每千克700元左右 。

食用价值

九香虫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酸、维生素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等。其体内粗蛋白质含量高达44.3%,由18种氨基酸组成,其中丝氨酸(Ser)和苏氨酸(Thr)含量较高。粗脂肪占比为53.0%,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57.1%。此外,九香虫还富含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其中维生素A含量较为突出,达到214.4mg/kg。此外,九香虫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如铁、铜、锌等 。

在云南、贵州、四川等产量较高的地区,九香虫被视为一种美味可口的食用昆虫,这些地方,甚至流传着“一碟九香屁巴虫,胜过佳肴满蒸笼”和“有钱吃鹿茸,无钱吃打屁虫”等谚语。

药用价值

中医认为,九香虫的干燥全体可入药,其性温,味咸,具有理气止痛、温中助阳的功效 。

在药理作用方面,九香虫被报道具有抗肿瘤和改善生殖损伤的效果,此外还表现出抗菌、抗氧化、抗凝血、抗溃疡、抗疲劳等多种药理活性。在临床上,九香虫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主要用于治疗胃病(如胃脘痛、胃炎、胃溃疡)、妇科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疼痛、原发性痛经、乳腺小叶增生、不孕等)、男科病(如前列腺炎、早泄、阳痿、不射精、肾虚不育、功能性勃起功能障碍等)、肿瘤及癌症(如胃癌、肝癌、血管瘤等)以及各类疼痛。此外,九香虫还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胆固醇沉积症、神经衰弱、肠梗阻、小儿遗尿症等疾病。

九香虫的复方包括内异痛经灵汤(治痛经)、脱膜汤(子宫内膜异位症)、乌龙丸、海马汤(治阳痿)、通络亢痿汤(治功能性勃起功能障碍)、九香岩(治癌痛)、宁痛丸(治慢性肝炎之胁痛)、健脾益胃汤(治胃病)等。根据临床用药经验总结,九香虫具有温补、行走攻窜、通达经络、温中助阳、柔肝理气而止痛的作用 。

危害与防治

主要危害

九香虫成虫和若虫以柑橘、桃、油桐、文旦、竹等林果木为食,利用刺吸枝叶汁液为生。当它们刺吸瓜茎时,会导致组织液渗出,并在伤口处形成胶质颗粒物。受到九香虫吸食为害的瓜叶会逐渐变黄,如果虫量较大,则整株植物可能在数日内萎蔫枯死。

防治方法

防治九香虫为害的方法包括农业和化学两种。农业方法包括傍晚时分将尿浸泡过的稻草插入园中。化学方法则是喷洒稀释液中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615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黄鼬
下一篇:环尾狐猴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