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驼
双峰驼又别名野骆驼。双峰驼是偶蹄目骆驼科骆驼属的哺乳动物。体形似家养双峰驼,但驼峰较小,盘蹄较窄,耳亦较小;背具双峰,颈长弯曲。颈下毛,四肢外侧上端体毛及尾毛均短;毛呈沙黄褐棕色,吻部稍灰 。双峰驼嗅觉十分灵敏,耐饥渴,可以10多天甚至更长时间不喝水,在极缺水时,能将驼峰内的脂肪分解,产生水和热量。双峰驼还耐高温、严寒,抗风沙,善长途奔走,在短时间内可奔跑数百千米。
双峰驼仅分布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罗布泊、阿尔金山北麓和中蒙边境的荒漠地带无人区,共残存800只左右。在中国主要有3个双峰驼品种,即阿拉善双峰驼、新疆双峰驼、苏尼特双峰驼。双峰驼常栖息在草原、荒漠、戈壁地带,随季节变化而有迁移。双峰驼主要以梭梭树、胡杨、沙拐枣等各种荒漠植物为食。双峰驼为群居性动物,常结成4~6只的小群,很少见12~15只的大群 。双峰驼在春季交配,来年产崽,每胎产1崽,两年一胎。幼崽随妈妈生活一年,1岁时断奶,并开始独立生活。寿命一般为30~35年。
双峰驼已被中国列为一级保护动物,禁止对其进行捕杀。目前数量极少,处于频危状态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应严加保护。野生双峰驼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8年 ver 3.1——极危(CR)。
动物学史
根据古生物学家发现的地质化石资料,双峰驼是由始新时期(距今约5500万年)的原柔蹄类动物进化而来;约在200万年前,双峰驼从北美发源地一路迁徙,渡过白令海峡进入欧亚大陆,并在此大量扩散。关于双峰驼驯化时间的推测约为距今4500年前,其驯化地点相关的证据主要集中在伊朗北部和土库曼斯坦南部等地区。但也有学者认为,双峰驼的驯化地除了伊朗和土库曼斯坦地区应该还包括哈萨克斯坦南部、蒙古国西部和中国的北方地区等,其主要依据是这些地区还存在野生双峰驼。据以此说法,长期以来,根据家养双峰驼和野生双峰驼个体形态和解剖学特征推测家养双峰驼是由野生双峰驼驯化而来。然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彻底打破了此种说法;吉里穆图(Jirimutu)等对家养双峰驼和现存野生双峰驼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b)序列进行了分子遗传学分析,表明家养双峰驼和现存野生双峰驼没有直接的关系,属于不同的母系起源,且两个亚种之间的分化可能发生在70万年前。
线粒体和核基因组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家养双峰驼和野生双峰驼的分歧时间大约发生在更新世时期(70万年~150万年),且双峰驼大约在4000~6000年前就被驯化。此外,线粒体和核基因组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还说明中国和蒙古不同品种的家养双峰驼群体属于单母系起源;进一步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的家养双峰驼线粒体基因组研究也表明其线粒体单倍型没有地域与国家之分,大部分的单倍型都存在共享性,支持了家养双峰驼群体属于单母系起源的说法;与此同时有限的Y染色体研究也表明中国的家养双峰驼属于单父系起源。最后,全基因组SNP测序的方法给予了史上骆驼群体数量变化的模式;即双峰驼的祖先群体数量在369万年前和261万年前经历了两次瓶颈时期,这可能与历史上地质层的转变相关;双峰驼祖先群体数量的最近一期的改变发生在6000年以前,这可能与双峰驼的驯化事件相关。
形态特征
双峰驼为大型偶蹄类,其体重可达500千克。外貌结构特点是:躯短肢长,体型呈典型的高方型。颈长呈“乙”字形大弯曲如鹅颈,头较小,头颈高昂过体,颈有毛,耳小尾短,鼻能开闭。上唇中裂如兔唇,下唇较长。前躯大后躯小,背短腰长,其上附有两个圆锥形的脂峰,四肢细长,尻短而斜,腹部向后上方收缩,在肘、腕、胸底和后膝处,附有七个角质垫。偶蹄胼足,以指(趾)着地,成软蹄盘。
生活习性
双峰驼常栖息在草原、荒漠、戈壁地带,随季节变化而有迁移。夏季多接近牧草丰富的阿尔泰山戈壁沙漠地区,冬季则向南,或在避风向阳的平原、丘陵地区。主食灌丛和半灌丛的盐碱植物,昼夜游动,午间休息。双峰驼主要以梭梭、胡杨、沙拐枣等各种荒漠植物为食。双峰驼为群居性动物,常结成4~6只的小群,很少见12~15只的大群。
双峰驼有着很长的眼睫毛,鼻孔有瓣膜,可以完全闭住眼和鼻,这是对多风沙地区的一种适应。双峰驼嗅觉十分灵敏,耐饥渴,可以10多天甚至更长时间不喝水,在极度缺水时,能将驼峰内的脂肪分解,产生水和热量。双峰驼还耐高温、严寒,抗风沙,善长途奔走,在短时间内可奔跑数百千米。
分布范围
双峰驼主要分布在亚洲及周边较为凉爽的地区,如蒙古国、中国、哈萨克斯坦、印度北部以及俄罗斯;而驯养的双峰驼主要分布在中亚的一些国家,如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北部和印度的荒漠草原,向东可延伸到俄罗斯的南部、中国的西北部、蒙古的西部。双峰驼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和甘肃省等地区的干旱荒漠和草原;双峰驼在青海省主要分布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及其周边,如乌兰县、都兰县、大柴旦等;在甘肃省主要分布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地区及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繁殖方式
性成熟年龄:公、母驼平均为48月龄,5岁可以配种。在自然交配情况下,公、母驼比例为1:15。每年12月至次年1月发情配种,自然交配情况下,年平均受胎率75%,繁殖率53.5%,驼羔成活率97%。
双峰驼交配的季节在每年的2~4月间。互相竞争配偶的雄骆驼们都试若在发情期内吓退对方,不行就战胜对方,以便最终可以向雌性骆驼求爱。要是一上来双方都没有恫吓住情敌,就用强有力的前腿展开进攻,并试着用牙去撕咬。战胜者就可以获得交配的优先权。交配时雌骆驼卧在地上。在13个月的怀孕期后,雌骆驼通常会产下一只小骆驼驹子。在它们降生的头一天,小骆驼就可以用腿站立起来了。由于总是想吃奶水,小骆驼从不离开妈妈身边。四岁大的骆驼就达到性成熟了。但在两岁大的时候,青年雄骆驼就会被领头的雄骆驼从群落中驱逐出去。最终它们会和其他的青年雄骆驼组成新的群落。
亚种分化
中文名 | 学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家养双峰驼 | Camelus bactrianus bactrianus | Linnaeus,1758 |
野生双峰驼 | Camelus bactrianus ferus | Przewalski,1878 |
家养双峰驼品种有阿拉善双峰驼、准格尔双峰驼、塔里木双峰驼、苏尼特双峰驼和青海双峰驼。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野生双峰驼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8年 ver 3.1——极危(CR)。
野生双峰驼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
种群现状
- 家养双峰驼
1949年,中国双峰驼的存栏量为24.7万峰。
1981年,中国双峰驼存栏量达到了61.8万峰。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双峰驼数量急剧下降。
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双峰驼存栏量从之前的61.8万峰锐减至24万峰。
2014年中国约有292941峰双峰驼,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和华北的北部,即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等地区干旱的戈壁和草原上。其中,新疆约有160800峰,内蒙古约有119582峰,青海省约有6559峰,甘肃省约有6000峰。
- 野生双峰驼
2002年10月数据显示,在中国西北和蒙古大约还有950头野生双峰驼。
2005年9月,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科学考察队在库木塔格沙漠腹地曾经意外发现了一个野生双峰驼种群,但此后再也没有关于新发现野生双峰驼的消息。
2006年8月数据显示,中国境内的野生双峰驼仅存约500峰,全世界仅存800余峰,而这种大型稀有野生动物数量还在继续下降,已经处于绝迹的边缘。由于还没有有效的保护措施,加之繁殖速度较慢,野生双峰驼的种群数量仍在继续下降。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赵崇学说,野生双峰驼比熊猫还要濒危。人们已很难在西北荒漠地区觅见野生双峰驼的身影了。
濒危原因
- 家养双峰驼
市场因素:养驼业经济效益比较低,每峰骆驼年收入100元左右(20世纪末),而每只山羊年收入可达80元,饲养1峰骆驼的饲料消耗量等同于饲养6只山羊。受经济利益驱动和生活需要,许多牧民不愿饲养骆驼,而愿意饲养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的山羊,因此骆驼总体数量减少。
草场因素:连续多年的干旱,是导致双峰驼数量急剧下降的重要因素。干旱造成可供双峰驼采食的草场面积日益减少,草场得不到休养生息而严重退化;且由于对双峰驼采取补饲方式而增加了成本,于是牧民大量出售双峰驼致使数量削减。
繁殖速度慢:双峰驼的繁殖性能低、周期长,两年产一羔,而繁殖母驼初配年龄为4~5岁,造成了骆驼世代间隔长。同时饲养一峰成品驼需7年时间,即骆驼在7岁以后出售才可见其效益。在干旱年份,部分牧民不愿让繁殖母驼怀孕(借以保存繁殖母驼),人为降低繁殖率。
草场承包到户对养驼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影响:由于实行草场“双权一制”,各牧户的草场都围封起来,可供双峰驼采食的草场面积和牧草减少。草场围栏使双峰驼的活动范围减少并受限制(骆驼喜好游走采食),于是有些养驼户干脆将骆驼整群出售,造成了双峰驼数量减少。
- 野生双峰驼
对于野生双峰驼种群数量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自然环境的变迁,使得野生双峰驼生活的草地范围不断萎缩;另一方面则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垦殖范围扩大,野生双峰驼的水源地被人为破坏。此外,人类的捕杀也是野生双峰驼种群数量下降的一个原因。
保护措施
- 家养双峰驼
中国国家和当地政府结合双峰驼主产区的状况,制定出双峰驼保护和管理办法。如对养驼业实行免税政策、积极为养驼户协调解决放牧草场、建立专门的养驼基地等,引导牧民群众通过提高驼群品质,走专业化、规模化养殖的道路。
建立和完善国家级双峰驼保护区管理职能和机制;使保护生态与保护骆驼有机结合,统筹建设和管理。在已划定的双峰驼保护区内,以养驼业为主导产业发展,积极引导扶持保护区内牧民走专业化、规模化、合作化养驼经营路子。
允许在部分公益林区、禁牧区内适度过牧或轮牧;为骆驼采食和饮水开辟围栏出口,养驼数量多少以草畜平衡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因地制宜,达到双赢的目的。
鼓励公用草场,缓解牧户之间草场矛盾;牧户之间草场矛盾、利益不均衡等问题要通过合理的经济补偿手段来平衡各方利益,缓解矛盾。鼓励养驼户专业合作、集体经营、数户联产、共用草场,按骆驼数量比例进行费用承担和利润分配。
出台双峰驼良种补贴政策;制定骆驼优良品种等级标准,鼓励养驼户向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建立驼绒、驼奶的收贮机制;对驼绒、驼奶收贮或牧民合作组织提供专项贴息贷款等政策。
建立驼产业发展储备金制度;专门支持骆驼科研技术推广和产品研发,扶持驼产品加工企业等,推动骆驼产业化进程。
强化骆驼科研基地建设,增加骆驼科研经费;建设骆驼产品加工基地加大宣传力度,提升骆驼特色产品知名度,建设以纯天然、绿色、有机为重点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加大投入力度,提高骆驼产业化发展水平,解决双峰驼系列产品的市场问题;主要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从技术研发、资金投入、项目实施、市场推广等诸多方面入手;将双峰驼系列产品作为特色产品,丰富其种类,打造循环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扩大市场占有率,带动双峰驼养殖、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形成规模效应。
鼓励骆驼协会、合作社、加工企业开展特色活动;如举办骆驼文化节、那达慕、研讨会、产品展销会、良种评比、农牧民培训等活动,政府应拿出一定的资金给予补贴和奖励。
- 野生双峰驼
从1992年开始,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陆续从野外捕捉6峰野生双峰骆驼进行繁育保护,经过十多年的繁育研究,截至2006年8月人工繁育双峰驼达到16峰。
中国建有阿克塞安南坝自然保护区、敦煌湾腰墩自然保护区、阿尔金山野骆驼保护区。
主要价值
双峰驼驼肉纤维较粗,脂肪含量少,瘦肉多,驼乳脂肪球小,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属于“绿色食品”;驼绒是上等的毛纤维,是毛纺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因其善于长途奔跑,善辨风向,被分布区当地群众常驯养作运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