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角羚
高角羚是偶蹄目牛科高角羚属哺乳动物,又叫广角羚、黑斑羚。臀部两侧有竖黑斑,后足跟部有黑色斑。雌性没有角;雄性的角很长,而且呈竖琴状,角可达0.5-0.8米。平均寿命为12年。
高角羚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的肯尼亚、乌干达和南非等国。喜欢生活在草原和开阔的林地。平时结成15-25只的小群生活在一起。在干旱的季节,会数小群聚集在一起,形成几百只以上的大群。非常善于跳跃。在受到敌害威胁时会迅速躲进丛林中。昼夜均有活动,交替吃食和休息。以各种树叶、草和水果为食。发情交配季节为每年的4-5月间。孕期为170天左右,每胎一般产1仔,偶尔也有两仔现象。
高角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形态特征
高角羚属于羚羊中的一种,为中小型牛科动物,和其他羚羊没有明显的区别,以角长为特点。另外奔跑速度极快,所以又名飞羚。
体重约40-60千克,肩高约75-100厘米。性别二态性,雌性没有角。雄性有角,角很长,呈竖琴状或S形,向后弯,再向上弯,角可达0.5-0.8米;这些角上的棱纹形成脊,细瘦,两角的角尖相距甚远。
雌雄双方都具同样的颜色,背部皮毛呈金黄色、红色、红褐色或红棕色,腹两侧黯然失色。腹部、下颏、嘴唇、耳朵内的底部、过眼纹和尾巴是白色。前额、两条腿上、耳廓及尾巴,各有一条垂直的黑条纹。这些黑色条纹可能是有助于个体之间的认可和区别。后蹄有一族黑毛。
高角羚的额头上和脚后方黑色发斑处,具皮脂腺,会发出较强烈的气味。
栖息环境
高角羚栖息在非洲南部和中部的森林和草原之中,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处。因为森林可以隐蔽自己,如果被发现,就跑向草原。
生活习性
高脚羚生活在草原上和厚灌木丛中。不迁徙,喜欢群居,一般在15-60只。族群的大小根据季节不同而形成一定的社会结构。雌性族群在80-180公顷的家族范围内,平均规模是15-100只之间。在雨季时,其领域范围会重兵防守,但是在旱季就没有家族,甚至不同氏族之间的领域了,很多地方的重叠。南部和东部的高角羚,行为之间有细微的差别。南方的高角羚更有可能在旱季混用区域,而东部高角羚只在旱季会交叉使用同一地区的水源和食物。
行动敏捷,奔跑迅速,经常大群地在水边活动。以其优雅的姿势和杰出的跳跃能力而出名。受惊的时候,它们可以跳起3米高,9米远。是植食性动物,食物以树叶、树皮或植物根茎为主。
分布范围
原产地:安哥拉、 博茨瓦纳、肯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卢旺达、南非、斯威士兰、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乌干达、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繁殖方式
雄性高角羚在一岁半时便可交配,但它们要等到3岁以后,成功打败对手夺得族群首领后,才有资格跟群队的母羚交配。在繁殖季节,雄性高角羚会采用多种方式来保卫其领土(包圈住领地内的雌性)。翘尾、额头上扬、额头碰撞、直立、打斗、咆哮。
一年繁殖一次。繁殖季节3-5月,一胎只产一只,妊娠期为194-200天。哺乳期4-7个月,平均4.5个月。大都是单胎。在临近生产时,母羚会独自离群生产。小羚羊出生后的一两天内会被藏在隐蔽的地方。大自然的奇妙处是几乎所有小羚羊都会在数天内出生,这种“羚海战术”可以防止小羚羊全部被吃掉。
亚种分化
中文名称 | 学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高角羚马拉维亚种 | Aepyceros melampusjohnstoni | Thomas, 1893 |
2. | 高角羚加丹加亚种 | Aepyceros melampuskatangae | Lönnberg, 1914 |
3. | 高角羚指名亚种 | Aepyceros melampusmelampus | Lichtenstein, 1812 |
4. | 高角羚安哥拉亚种 | Aepyceros melampuspetersi | Bocage, 1879 |
5. | 高角羚东非亚种 | Aepyceros melampusrendilis | Lönnberg, 1912 |
6. | 高角羚坦桑尼亚亚种 | Aepyceros melampussuara | Matschie, 1892 |
种群现状
在非洲,数量达200多万只。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