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耳羚
大耳羚(学名:Dorcatragus megalotis):是偶蹄目、牛科、大耳羚属中唯一物种。体长80-86厘米,肩高50-60厘米,尾长6-7.5厘米,体重9-11.5千克。该物种存在性二态性,雌性往往比雄性更大且更重。仅有雄性长角,角长9-13厘米。上体皮毛红灰色,下体白色。有一道深色条纹从肘部到后腿沿体侧延伸,将两种主要颜色清楚地分开。腿很长很细,呈淡黄褐色。
栖息于陡峭的平顶石质山丘和干旱高原。经常出没于多岩石的或石质山坡和丘陵上,主要植被是混合金合欢灌木和一些木本植物的草原。成对或集小群生活,也有较大的集群出现。大部分活动都发生在早晨和傍晚,而在中午休息。适应干旱气候,不需要寻找水,因为从所食用的植物中获得了所需的一切。主要以灌木的叶子和草为食物。分布于索马里北部、吉布提和埃塞俄比亚东部。
形态特征
大耳羚是有蹄类哺乳动物。体长80-86厘米,肩高50-60厘米,尾长6-7.5厘米,体重9-11.5千克。该物种存在性二态性,雌性往往比雄性更大且更重。仅有雄性长角,角长9-13厘米,从耳朵的侧面垂直竖起指向头部上方。头部红棕色,突出了黑色的眼皮和眼睛周围的白色眼圈。这种羚羊最显著的特征是它具有一双非常大的耳朵,长15厘米,宽7.5厘米。耳朵的内部覆盖着一层白发。上体皮毛红灰色,下体白色。有一道深色条纹从肘部到后腿沿体侧延伸,将两种主要颜色清楚地分开。腿很长很细,呈淡黄褐色。
栖息环境
栖息于索马里北部、吉布提和埃塞俄比亚东部的陡峭的平顶石质山丘和干旱高原。经常出没于多岩石的或石质山坡和丘陵上,主要植被是混合金合欢灌木和一些木本植物的草原。
生活习性
大耳羚成对或集小群生活,总是由一个雄性统领。但是有较大的集群出现,这些一般是在家族团体聚会时发生。大耳羚像大多数羚羊一样,大部分活动都发生在早晨和傍晚,而在中午休息。该物种非常警惕,大耳朵和出色的听力提醒它们只要有轻微的响声就会被惊动,当它们感觉到危险时,会迅速离开,它们以迅捷的速度越过松散的石头,以山羊似的方式在更陡峭,更安全的区域从岩石到岩石的边界间跳动。
大耳羚主要是游动进食,但是在有草的时候也会停留放牧。它们适应干旱气候,不需要寻找水,因为从所食用的植物中获得了所需的一切。主要以灌木的叶子,还有草为食物。
分布范围
原产地:吉布提和索马里;存在不确定:埃塞俄比亚。
分布于于非洲东北部,从吉布提的最南端穿过索马里北部,并略微延伸到埃塞俄比亚。大部分分布在北部的索马里,从与吉布提的西部边界开始,东至邦特兰地区和Nogaal山谷。从历史和最新信息来看,物种的核心区域是:阿塞山——拉罕谢克、加鲁威地区(Bur Cobohille)、瓦加尔、布拉哈、阿拉瓦伊纳、阿里海德和古班地区,但在该地区的适当栖息地中可能广泛存在。
该物种在吉布提的存在直到1993年才得到确认,当时在东南部两个地点的山坡上观察到它们,靠近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的边界(Künzel和Künzel1998)。吉布提的分布面积约为250平方公里,位于多山的阿里·萨比赫——阿里·阿萨莫地区(Künzel等,2000; Laurent和Laurent,2002; Heckel等,2004)。
1973年在埃塞俄比亚,从与索马里西北部接壤的马尔马山脉(Marmar)发现大耳羚。关于在该地区的情况,没有任何最新资料,那里有大量武装牧民及其牲畜。
在索马里,大耳羚仍然广泛分布,并可能发生在许多具有适于栖息地的地点。
繁殖方式
关于大耳羚繁殖的信息很少,大耳羚幼仔仅在每年的4月出生,此时正值雨季高峰。妊娠期6个月,雌性大耳羚每年仅产一胎,每胎一仔。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 3.1——易危(VU)。
种群现状
1999年,基于在整个物种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2只物种,并且其居住面积约为35,000平方公里的假设,估计物种数量为7,000只。大多数生活在索马里北部,该国相对不受该国其他地区的内战/军事冲突的影响。在定居点扩大和牲畜密度高的地区的某些地区,其数量可能正在减少,但在定居点很少的地区,其数量可能稳定。
在吉布提,总数估计在50-150只之间(2004年)。在吉布提,大耳羚被限制在有限的区域内,由于过度放牧和来自新来难民的干扰,沙漠化导致大耳羚的数量可能减少。在索马里,1975年干旱期间该物种 的数量明显减少(Simonetta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