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羚
侏羚(学名:Ourebia ourebia ):头体长92-140厘米,肩高50-70厘米,体重14-21千克。是一种中等大小的有蹄类动物,也是羚羊亚科中最小的羚羊。雄体具细长的尖角,体型优美,颈部长,耳大,腿部纤细,尾巴短而黑,底部有白色。皮毛柔软有光泽,体背毛浅黄到红褐色,腹部白色。每个膝盖都有一长串毛发。
栖于撒哈拉沙漠以南草原。是一种奔跑迅速的羚羊。通常成对或聚多达7只的小群。群体中有一个成年雄性,最多3只成年雌性。这些群体具有自己的领地,并以尿液、粪便和眶前腺体分泌物标记和划分。白天活跃。雨季吃鲜草,干旱时吃灌木。为了补充饮食中的盐份,每隔几天会舔食矿物质。分布在整个非洲中部和南部的草原上不完整且不连续,位于北部和南部稀树草原的潮湿地区,横跨几内亚稀树草原到埃塞俄比亚,南部通过东非东部到坦桑尼亚。
形态特征
侏羚头体长92-140厘米,肩高50-70厘米,体重14-21千克。是一种中等大小的有蹄类动物,也是羚羊亚科中最小的羚羊。雄体具细长的尖角,体型优美,颈部长,耳大,腿部纤细,尾短蓬松。皮毛柔软有光泽,体背毛浅黄到红褐色,腹部白色。每个膝盖都有一长串毛发,尾巴短而黑,底部有白色。 眼睛上方有一条白色的毛皮线,通常可用此帮助将它们与其他有蹄类动物区分开来。耳下有一块光秃的黑色无毛斑块,膝盖上各有一簇长毛。脸部两侧是垂直折痕,容纳眶前腺体。这些腺体产生一种有气味的分泌物,用于标记侏羚的领地。
体质强壮;有适合长跑的腿;脚上有4趾,但侧趾比鹿类更加退化,适于奔跑;门牙和犬齿均退化,但下门牙保留,下犬齿门齿化,三对门齿向前倾斜呈铲子状,由于以比较坚硬的植物为食,前臼齿和臼齿为高冠,珐琅质有褶皱,齿冠磨蚀后表面形成复杂的齿纹,适于吃草;胃4室,反刍功能完善;成年雌雄皆具洞角,是由额骨的突起衍生出来形成的对称骨枝,不分叉,内部空心,外被可脱落的角质套(角鞘),套在骨质的角心上(骨心),并且随着骨心的生长而扩大;角上无神经和血管,洞角被去掉后,不能再生长;一般长到一定程度便停止生长,且不更换角鞘。
栖息环境
生活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栖息在开阔的草原上,喜欢有短草的栖息地,在其中散布着高草,以便隐藏在其中。
生活习性
通常成对或聚多达7只的小群。群体中有一个成年雄性,最多3只成年雌性。这些群体具有自己的领地,并以尿液、粪便和眶前腺体分泌物标记和划分。白天活跃。雨季吃鲜草,干旱时吃灌木。为了补充饮食中的盐份,每隔几天会舔食矿物质。
如果受到捕食者的威胁,侏羚会藏匿在距捕食者几米之内的高高的草丛中。它们在穿过草地并跳跃时,其尾部底面会明显的闪烁出白色的皮毛,作为对其他侏羚的警告。当惊慌时,侏羚也会发出刺耳的哨声。当它们受到威胁时会垂直向上跳跃,所有四条腿都是直的,背部呈拱形,称为“径直起跳”(stotting)。
分布范围
原产地: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肯尼亚、莱索托、马拉维、马里、莫桑比克、尼日尔、尼日利亚、卢旺达、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索马里、南非、南苏丹、苏丹、斯威士兰、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多哥、乌干达、赞比亚、津巴布韦。
繁殖方式
虽然侏羚可能全年分娩,但繁殖期主要在雨季,此时食物丰富,地面植被和青草覆盖繁茂。经过200-210天的妊娠期后,小侏羚出生。雄侏羚14个月内性成熟,而雌性在10个月后即可怀孕生仔。
亚种分化
中文名称 | 学 名 | 命名者与年代 | |
---|---|---|---|
1 | 侏羚多卡斯亚种 | Ourebia ourebi dorcas | Schwarz, 1914 |
2 | 侏羚加利亚亚种 | Ourebia ourebi gallarum | Blaine, 1913 - Galla oribi |
3 | 侏羚哈格蒂亚种 | Ourebia ourebi haggardi | Thomas, 1895 |
4 | 侏羚中非亚种 | Ourebia ourebi hastata | Peters, 1852 |
5 | 侏羚加纳亚种 | Ourebia ourebi kenyae | Meinhertzhagen, 1905 |
6 | 侏羚苏丹亚种 | Ourebia ourebi montana | Cretzschmar, 1826 |
7 | 侏羚指名亚种 | Ourebia ourebi ourebi | Zimmermann, 1783 |
8 | 侏羚西非亚种 | Ourebia ourebi quadriscopa | C. H. Smith, 1827 |
9 | 侏羚安哥拉亚种 | Ourebia ourebi rutila | Blaine, 1922 |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