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12.8K
3046

黑耳岩羚

黑耳岩羚(学名:Raphicerus melanotis):是偶蹄目、牛科、岩羚属的一种哺乳动物。是一种体型很小的小羚羊。肩高45-55厘米,体重8-23千克。雄性有6.5-13厘米长的尖角,皮毛颜色也比雌性深。背侧均具有红褐色的皮毛,下体为红色,喉咙为红黄色。从颈背到腿的上半部缀满白色的毛梢。耳朵很大,内侧有白色放射状条纹。侧蹄很小,有时不存在,并且有小的假蹄。足腺和眶前腺均存在且发育良好。

栖息环境为干旱的稀树草原到潮湿的芦苇地带。原生栖息地是“凡波斯生物群系”。是独居动物。用排便、排尿、足腺和眶前腺体的分泌物气味来标记领地。主要在夜间活动,白天在灌木丛或岩石的树荫下休息。以葡萄叶为首选食物,还摄取草、水果、灌木、树木和树叶。是南非的特有物种,主要分布于开普地区。

形态特征

黑耳岩羚与小岩羚非常相似,是一种体型很小的小羚羊。该物种相当矮胖,肩高45-55厘米,体重在8-23千克之间。仅雄性上有6.5-13厘米长的直形尖角,雄性的皮毛颜色也比雌性深。兽皮由坚硬而结实的毛发组成。 成羚和幼羚的背侧均具有红褐色的皮毛,下体为红色,喉咙为红黄色。从颈背到腿的上半部缀满白色的毛梢,使这些羚羊有灰白色的外观。从前额一直向下延伸到颈项,可以看到深色的Y形标记。耳朵很大,内侧有白色放射状条纹。侧蹄很小,有时不存在,并且有小的假蹄。足腺和眶前腺均存在且发育良好。

栖息环境

喜欢在开阔的草地上觅食,而在白天则喜欢藏着茂密的灌木丛。它们的范围从干旱的稀树草原到潮湿的芦苇地带。原生栖息地是“凡波斯生物群系”(开普植物区),居住在茂密的灌木丛中。在开普半岛,可以在靠近人类活动的城市边缘发现。有时在果园和葡萄园中游荡,也生活在南部卡鲁的芦苇床和河床中。 

生活习性

黑耳岩羚具有领地性,每只动物都有一个明确定义的家园。它们用排便、排尿、足腺和眶前腺体的分泌物气味来标记附近的植物。是独居动物,交配时有社交能力。主要在夜间活动,白天在灌木丛或岩石的树荫下休息,傍晚时开始活跃,在黑暗的掩护下寻找空地进食。当受到威胁时,黑耳岩羚会平躺在草地上。如果被追赶,这些动物会以之字形疾驰奔跑,并潜入一个洞中以避免被捕食。只有当被抓住时才会叫喊发生。

气味标记是黑耳岩羚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形式。它们具有非常发达的眶前腺,可分泌出具有独特气味的粘性黑色物质。 但是,作为哺乳动物,很可能还有其他形式的交流。配偶,父母和后代之间以及对手之间战斗时会发生触觉交流。基于身体姿势的视觉信号也可能很重要。 

葡萄树(Grapevine shoots)是黑耳岩羚的首选食物。它们还摄取草、水果、灌木、树木和树叶。据报道,这些羚羊可以长时间不喝水,从食物中获取大部分需求,在没有水的情况下可以长期生存。

分布范围

黑耳岩羚是南非的特有物种。分布在从祖鲁兰到开普省的小范围内。主要限于开普地区。在开普省西部和东部的历史范围内,它们仍然很普遍。但很少出现于开普省北部。

繁殖方式

黑耳岩羚的配偶关系是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制。没有记录特定的繁殖季节。全年都可以交配,但9-12月是高峰期。据报道,雄性会为了争夺配偶而激烈交战,不能被养殖在一起。 妊娠期6个月,每胎产一仔。尚未观察到繁殖和饲养的其他细节,但推测与小岩羚相似,小羚羊出生后会被母亲藏匿一段时间,它们生长得很快。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黑耳岩羚的行为通常是孤独和神秘的,因此很少看到。在茂密的植被中尤其难以看到它们,这在火灾易发地区(如西开普省的fynbos)更加严重(Castley和Lloyd,2013年)。对人口规模的估计很少,因此很难从个别研究或地点推断出数据,以辨别全部的人口的状况。一些研究也相对过时,需要更新数据。例如,Scott(1991年)研究了1985年至1987年间De Hoop自然保护区内小型羚羊的分布情况,记录到黑耳岩羚每100公里的动物密度为0.21只,而Steenbok(Raphicerus campestris)为2.64只。Castley和Lloyd(2013)认为,鉴于黑耳岩羚种群相对缺乏可见性和密集的栖息地偏好,此类比较可能无法准确估计其种群数量。这再一次强调了对黑耳岩羚各分布点的亚种群进行更可靠估计的必要性。然而,所有迹象表明,黑耳岩羚“自由地”出现于保护区内外的景观、农田、狩猎场和葡萄园中。

根据可用的栖息地,以及根据植被类型,每只动物需要6到456公顷的面积,黑耳岩羚植物区的数量可能高达231448,低于栖息地转化前模型中估计的322977只(Kerley et al.2003)。这一模型估计数几乎比先前的估计数(East 1999)高出一个数量级。开普省的最新数据表明,黑耳岩羚分布在58个省级保护区,估计总丰度为1196只个体。利用西开普省黑耳岩羚存在或持续存在的地块(2438个地块)(720个地块)数量(表明该亚种群持续存在并正在繁殖;1718个地块),按每头动物6至456公顷的计算密度,估计77,269公顷的保护区可以养活1704到129544只动物。在开普敦市地区,黑耳岩羚在一些相对较小(不足100公顷)的孤立地产上以高密度出现,如假湾自然保护区、赞德夫莱、西开普大学和米勒顿赛马场。狗和天敌的捕食减少以及普通小羚羊(Sylvicapra grimmia)缺乏竞争可能是这些密度升高的原因。

保护措施

在整个西开普省和东开普省的自然分布范围内,黑耳岩羚一直在保护区内得到保护。在西开普省,黑耳岩羚所在的保护区约占9,104千平方米,其中5,451千平方米是省级自然保护区,1.8千平方米是地方政府级自然保护区,以及2,319千平方米是国家公园 。通过保护立法对捕猎进行规范,目的是确保承购量是可持续的。

截止2015年,黑耳岩羚生活在各保护区:桌山国家公园,西海岸国家公园,厄加勒斯国家公园,巴维安斯克鲁夫自然保护区(Baviaanskloof)和格伦达尔自然保护区(Groendal),阿多大象国家公园(AENP),但纳马卡和坦卡瓦卡鲁国家公园没有。这是根据开普研究中心2011年根据假定分布图(Skinner和Chimimba 2005)以及参考文献制作的哺乳动物模型得出的。

尚无全面的黑耳岩羚亚种群趋势数据,但认为该物种种群是稳定的(例如,空中计数表明,2008年至2014年间,巴维亚安斯克洛夫自然保护区的亚种群是稳定的),尽管有局部下降的迹象。传闻证据表明,随着大型食草动物数量的增加,在阿多大象国家公园的主要营地部分,黑耳岩羚的数量有所下降(Tambling et al.2013)。


3046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普氏原羚
下一篇:沙氏岩羚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