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25.6K
8077

家牦牛

家牦牛(学名:Bos grunniens):是偶蹄目、牛科、牛属的人工养殖动物。藏语称“踵”,是西藏高原最典型的动物,体格大,生命力强。角基粗大,公、母牛角均向外。是亚洲中部高海拔地区最著名的家畜,家牦牛体重200-400千克,体长2米左右,肩高1.6米左右。体躯紧凑,颈短耳小,皮厚;汗腺机能极不发达,被毛长度、细度不等且随季节变化,体侧及下部裙毛密而长,可御寒防湿,适宜寒冷气候。胸廓大,心胸发达,气管粗短,红细胞大,血红蛋白含量高,呼吸脉搏快,适应高原缺氧环境。嘴巴宽大、嘴唇灵活,能啃食矮草;蹄质坚实,有软垫,善走陡坡、沼泽、雪山、激流;性情温顺,反应灵敏,容易调教;抗病力强、抗逆性强、合群性强、食性广、耐饥渴

栖息于3000-6000米的高海拔地区,生活在特定的高原高寒环境气候地带,是逐雪线而游牧变迁的耐高寒牛种,适应独特的生态地理环境。对高寒缺氧环境的适应力极强,能够忍耐-38摄氏度的极度严寒,性格温顺、合群性强、反应灵敏、抗病力强、被誉为“高原之舟”。分布于中国、印度、蒙古、俄罗斯、阿富汗、巴基斯坦、锡金和不丹。

2016年底,中国的家牦牛总数约为1400万头,占中国牛总数的1/6,仅次于黄牛、水牛,居第三位,其中青海约497万头,西藏约393万头,四川约388万头,甘肃近106万头,新疆约有23万头,云南约有6万头。

物种学史

牦牛起源于中国,是流淌着远古血液的珍稀物种。牦牛的发音来源于藏语发音“Yak(雅克)”,所以牦牛也被称之为“雅”牛。有关牦牛的记载最早可见于三千年前的殷商文化的金文之中,明代李时珍在其所著医书《本草纲目》中对牦牛也有所记载,在此书中犛牛指的就是生长在深山中的野牦牛,而家牦牛则是已被驯化的家养牦牛。至于野牦牛的驯化则要追溯至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古羌人最终将从藏北羌塘区所捕获的野牦牛驯化。很多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南坡等地域所分布的牦牛与饲养习俗大多是古羌人随着水草迁移而后又定居于该地所遗留的分支部族文化。古往今来对于牦牛的研究鲜有系统概括,多是对某个或某几个牦牛品种的报道与调查,并且信息多有不完整、不准确之处,而其中有些种群数量以及品种信息数据为数十年前研究者所提供,可靠性不高,亟待对中国的牦牛整体信息数据重新补充校对汇编。

家牦牛和野牦牛是现存关系最近的两种牛,关于它俩属于牛属还是牦牛属仍有争议还未定论。在以前国内外普遍认为野牦牛是家牦牛的祖先,家牦牛是由野牦牛驯化而来的,但最新的研究推翻了这一认知。据中国华北、内蒙以及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出土的牦牛化石表明,现存的野牦牛和家牦牛都是300万年前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东北部的原始牦牛,因气候变化而迁徙至青藏高原地区并存活下来。也就是说,现存的野牦牛和家牦牛都是同一祖先的后代,两者之间不存在先代、后代的关系,而是关系很近的两个种,野牦牛不是家牦牛的野生种,家牦牛不是野牦牛的驯化种,两者不是“父子”关系,而是“兄弟”关系,家牦牛体型小于野牦牛也不是驯化造成的。家牦牛是青藏高原最重要家畜之一,是藏文化的重要载体,野牦牛是青藏高原珍贵的旗舰物种和伞护种,两者都是高原上不可或缺的珍宝。

形态特征

家牦牛成年公、母牦牛平均体高分别为129厘米、111厘米;成年公、母牦牛体重分别为440千克、260千克。头部较重,额短宽,稍显穹隆,颈短厚且深,鼻长微陷,鼻镜下翻,眼突出有神,耳小。公母牦牛均有角、角大而粗长,约90厘米。一般角尖向上向前或向后开张呈弧形,少数无角。鬓甲高而宽长;鬐甲高耸,向后渐倾,背部低平,十字部隆起。胸短深而宽广。背短,肋骨开张,腹大腰长,前肢短而端正,后肢呈刀状。臀部倾斜呈屋脊形。尾短毛长而密,形似马尾。四肢短,后腿轻瘦,蹄大坚实。家牦牛的胸部发育良好,胸椎比普通牛多1-2个,肋骨窄长,间距大,气管软骨环间距与狗的气管相似,可适应频速呼吸;心肺发达,心、肺脏指数大。公牛颈部粗宽。无垂皮或甚小。睾丸较小,接近腹部,不下垂;母牦牛头长,眼大而圆,额头宽、有角,颈长,乳房小,呈碗碟状,乳头短小,乳静脉不明显。乳房小,乳头短,乳房组织欠松软,乳静脉不发达。

家牦牛体躯紧凑,颈短耳小,皮厚;汗腺机能极不发达,被毛长度、细度不等且随季节变化,体侧及下部裙毛密而长,可御寒防湿,适宜寒冷气候。胸廓大,心胸发达,气管粗短,红细胞大,血红蛋白含量高,呼吸脉搏快,适应高原缺氧环境。嘴巴宽大、嘴唇灵活,能啃食矮草;蹄质坚实,有软垫,善走陡坡、沼泽、雪山和激流等各种环境。

家牦牛毛色为黑褐色、背线、嘴唇、眼睑为灰白色或乳白色。体毛色种类较多,黑毛最多,次为褐色、灰色、黑白花斑,白色者少。鼻镜、角、蹄多为黑色。全身被毛粗长,群毛垂地,一般在7-20厘米之间。体侧下部密生粗长毛,犹如穿着短裙,尾端并着生蓬松长毛。家牦牛因生息地区不同有谷地型和草地型两种。谷地型的头部较粗壮,公母都有角,肩峰明显,毛色比较单一,以黑褐色为主,体质较结实;草地型头部较清秀,有一半的牛无角,体型多前高后矮,毛色较杂。

近种区别

野牦牛和家牦牛属于同属物种,前者是野生动物,后者是驯养动物。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生存环境不同、外形不同、性情不同。野牦牛体型比家牦牛大,成年雄性一般体重400-800千克,最大可超过1吨。体长2-2.6米,肩高1.6-1.8米,是亚洲中部体型最大的野生动物。

野牦牛生长于野生环境中,而家牦牛生长于人类圈养的环境中;性情不同,野牦牛性情凶猛善战,家牦牛则比较温顺;外形上的区别,野牦牛个头大,家牦牛个头小;野牦牛毛粗,家牦牛毛细;野牦牛肩部凸显,家牦牛肩部扁平;野牦牛胸部毛长,家牦牛胸部毛短;野牦牛毛色黑中泛紫,家牦牛毛色黑中泛红;野牦牛叫声像猪,家牦牛叫声像牛;野牦牛看人时特别警惕,随时准备逃走,家牦牛不会这样。野牦牛的角更加锋利,体型比家牦牛更加矫健;野牦牛属于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家牦牛则不属于保护动物。 

栖息环境

家牦牛栖息于在3000-6000米的高海拔地区,生活在特定的高原高寒环境气候地带,是逐雪线而游牧变迁的耐高寒牛种,适应独特的生态地理环境。能够适应多种环境,比如高寒苔原、高山草甸、高寒荒漠、河谷森林等。

生活习性

家牦牛被毛长度、细度不等且随季节变化,体侧及下部裙毛密而长,可御寒防湿,适宜寒冷气候。胸廓大,心胸发达,气管粗短,红细胞大,血红蛋白含量高,呼吸、脉搏快,适应高原缺氧环境。嘴巴宽大、嘴唇灵活,能啃食矮草;蹄质坚实且有软垫,性情温顺,反应灵敏,建立的条件反射比较巩固,容易调教;抗病力强、抗逆性强、合群性强、食性广、耐饥渴、耐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由于其被毛、皮肤和蹄质的特殊结构及口、鼻、唇和舌的异常结构,使它能爬越高山峻岭,绵羊无法通过的地方和无法利用的牧草,它们均能顺利通过和采食,故有“高原之舟”的誉称。牦牛还能打滚,是其他牛种所没有的习性。牦牛役用性能良好,在高山草原地区驮重50-100千克,日行20-30千米。此外,骑乘、耕地、挽车等,使用年限可达15年。 

分布范围

世界

家牦牛是驯化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的一种特有家畜,是世界屋脊上的一个珍贵牛种。集中于东经70°-115°,北纬27°-55°之间。在中国境域以外的地区,家牦牛分布在蒙古、俄罗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靠近中国青藏高原牦牛生产区的高山地区,约占全球牦牛总数的7%。

各国牦牛分布区域
俄罗斯牦牛 吉尔吉斯牦牛 尼泊尔牦牛 塔吉克牦牛 印度牦牛
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南部与蒙古接壤地带的阿尔泰和布里亚特地区。 主要分布于与中国新疆相邻的吉尔吉斯东南部地区。 分布于与中国接壤的尼泊尔北部高山地区。  主要分布于塔吉克斯坦的帕米尔地区。 主要分布于印度北部喜马偕尔邦及克什米尔地区和东北部阿萨姆邦北部地区。

中国

中国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其次是与青海、西藏接壤的甘肃、四川、云南部分山区及新疆等地。在蒙古、前苏联、阿富汗、尼泊尔、印度等国家与中国的相邻地区也有分布。 

家牦牛一般分布在中国西部的帕米尔高原,东至雪域岷山,南达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北抵至阿尔泰山山麓2000-4500米的高原、高山、亚高山的半湿润寒冷气候区域,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省、四川高原和高山区、新疆中部天山、甘肃南部的祁连山和滇西北的高山区、内蒙古贺兰山区以及河北省北部寒冷山区,北京西山寒冷山区也有零星分布。

中国牦牛由于各个种群牦牛主产区的地理环境、水草类型、气候特征等一系列人为或天择条件导致了种群间的分歧和变化,根据牦牛的种群特征与分布信息将牦牛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种是青藏高原型被称为高原型或草原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腹地,包括青海、西藏大部分地区、川西北高寒草原、甘肃甘南草原和祁连山区,其中西藏牦牛是引进到新疆山地草原地区的牦牛本源。第二种是横断高山型简称高山型或者谷地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横断高山脉的高山地带,还包括西藏东部的高山草原、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南部和四川西南部的高山峡谷地区,云南西北部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也有所分布。

繁殖方式

公牦牛2岁性成熟后即可参加配种,2-6岁配种能力最强,以后逐渐减弱。自然交配时公母比例为1:20-30,利用年龄在10岁左右,母牦牛一般2-3.5岁开始发情配种,一年一产占60%以上,两年一产者约为30%左右,双犊率1%-2%。母牦牛季节性发情,一般6月中、下旬开始发情,7-8月份为盛期。每年4-7月份产犊。发情周期21天左右,个体间差异大,发情持续期41-51小时,妊娠期250-260天。

主要品种

主要品种
九龙牦牛 九龙牦牛(高山型):20世纪70年代末,西南民族学院、甘孜州农牧局、四川省草原研究所等单位主持的“四川省牦牛资源调查组”在横断山脉北段、甘孜州的九龙和康定县南部高山草地上实地调查时发现了九龙牦牛。九龙牦牛的主产区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和康定县南部的沙德区以及雅安县石棉县、绵阳市平武和北川,主产地海拔在3500米以上,地形多是高山峡谷,草场为高山灌丛及高山草甸,牧草以杂类草为主。九龙牦牛是国内外牦牛种群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并且品质相当优良,属于中国横断高山型牦牛的一种,2014年共有5.3万头,年出栏5000头。九龙牦牛初生体重较大,平均初生体重15.56千克,平均6.5岁以上成年公、母牦牛体重分别达541.32、323.42千克。九龙牦牛以肉役兼用为主,全泌乳期产乳量平均为240.42千克,公牦牛、母牦牛及阉牛平均每头产毛、绒13.92、1.82、4.32千克。
麦洼牦牛 麦洼牦牛(高原型):麦洼牦牛大都分布在阿坝州北部的阿坝、若尔盖、红原、松潘、南坪、壤塘等县的高寒地区,因为中心产地原属于麦洼部落所以命名为麦洼牦牛。麦洼牦牛是在20世纪40年代对其有了初步调查资料,被收进四川省地方优良畜种资料汇编,2014年总数约为40万头,主产地海拔在3400-3600米,地形为丘状高原,草场为高寒草甸、沼泽草场,牧草为禾本科、莎草科为主。麦洼牦牛初生体重较小,公犊、母犊平均初生体重分别为13.42、11.92千克,6岁成年公牛体重324.42千克,成年母牦牛体重221.42千克,成年阉牛体重为378.82千克,全泌乳期产乳量平均为244.02千克,成年阉牛平均屠宰率为55.32%,净肉率为42.92%,成年公、母牦牛剪毛绒量平均分别为1.43、0.35千克。
中甸牦牛 中甸牦牛(高山型):中甸牦牛的主产区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高山草原,因产地在中甸地区所以命名为“中甸牦牛”,至2013年存栏数在79000头左右,产地地形为高山间有丘原,草场为高山灌丛及高山草甸,牧草以杂草类、禾本科草为主,海拔在3276米左右。6岁成年中甸牦牛体重平均为287.00千克,公、母牦牛的平均体重分别为321.00、198.00千克,阉牦牛的平均体重342.00千克;平均屠宰率达48.48%,其中公牦牛45.51%,母牦牛45.18%,阉牦牛54.76%;平均净肉率达37.17%,其中公牦牛32.32%,母牦牛34.12%,阉牦牛45.11%;产奶母牦牛全泌乳期平均泌乳量为216.00千克;成年公、母牦牛的平均剪毛绒量分别为3.25、1.32千克,含绒率分别为15.12%、16.31%。
天祝白牦牛 天祝白牦牛(高原型):天祝白牦牛主产于天祝藏族自治县西大滩、永丰滩、阿沿沟草地,2013年存栏数为19.7万头,产地地形多为山原宽谷,草场为亚高山草甸阴坡多灌丛,牧草以莎草科、禾本科草为主,所处海拔在3000米左右。白牦牛标志是全身白毛,皮肤为粉红色,多数有黑色素沉着斑点,被誉为“草原白牡丹”。公犊、母犊的初生重平均分别为12.00、9.50千克,6岁成年公、母牦牛平均体重分别为272.65千克、217.53千克;成年牦牛平均屠宰率为52.02%,净肉率为39.94%;成年公牦牛、母牦牛、阉牦牛的平均产毛量分别为4.54、1.76、1.97千克,产绒量分别为0.46、0.43、0.41千克,母牦牛全泌乳期产乳量平均为450.00千克。
甘南牦牛 甘南牦牛(高原型):甘南牦牛属于肉乳毛兼用型的经济类型,主产区甘肃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高寒草地,主要分布在下辖的玛曲、碌曲、夏河三县及合作市,卓尼县临潭县的部分纯牧业乡,地形多为丘原,草场为高山亚高山草甸,牧草以禾本科、莎草科为主,生活海拔在3300-4400米,至2013年共有约77.29万头。甘南牦牛公、母犊的平均初生重分别为13.35、12.87千克,6岁成年公、母牦牛平均体重分别为354.40、209.92千克。成年阉牦牛的屠宰率平均为49.81%,净肉率平均为36.74%,母牦牛屠宰率46.08%,净肉率33.46%,全泌乳期产乳量约为320.00千克,成年公牛产毛1.09千克(其中绒毛0.34千克),成年母牛产毛0.92千克(其中绒毛0.27千克)。
青海高原型牦牛 青海高原牦牛(高原型):青海高原型牦牛主要分布在玉树、治多、曲马来三县六个乡镇,2010年存栏数约为260万头,产区多为高原地形,草场为高山草甸区,牧场以莎草和杂草为主,海拔在3700-4000米。4.5岁青海高原型牦牛成年公、母牦牛平均体重分别为440、260千克。全泌乳期的产奶量约为274.04千克,成年公、母牦牛可以产毛绒1.01、0.60千克,成年阉牦牛的平均屠宰率为52.96%,净肉率为42.46%。

西藏高山牦牛
西藏高山牦牛(高山型):西藏高山牦牛主要分布在东部高山深谷地区,地形以高原高山为主,草场为高山灌丛及高山草甸,牧草以杂草类草为主,海拔在4000米以上,截至2016年共有140余万头。其5岁成年的公、母牦牛平均体重分别为420.62、242.81千克,西藏高山牦牛公牦牛、母牦牛、阉牦牛的产毛量分别为1.76、0.45、1.70千克。 
帕里牦牛 帕里牦牛(高山型):亚东牦牛产于西藏南部亚东县山原区即帕里地区,所以亚东牦牛也称为帕里牦牛,帕里牦牛的主产区是亚东县的帕里镇和康布乡,是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和保护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种,产地地形为高原山地,草场为高山草甸,牧草以禾本科、莎草科为主,海拔为4300米左右。截至2014年,帕里牦牛存栏数为2.04万头,帕里区有牦牛6681头。帕里5岁成年公、母牦牛平均体重分别为288.01、217.11千克,成年牦牛平均产毛0.15-0.50千克,产绒0.15-0.41千克,平均屠宰率为55.63%,全泌乳期产乳量平均为199.80千克。
娘亚牦牛 娘亚牦牛(高山型):嘉黎牦牛主产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嘉黎县,也被称为娘亚牦牛,主要分布于嘉黎县东部以及东北部各乡,地形为高原山地,主要放牧的草场为高寒草甸、高寒草甸草原、高山草甸等,牧草以杂草类为主,其次为莎草科、禾本科草,分布区海拔为3700-4400米。嘉黎牦牛2007年存栏10.5万头左右。嘉黎牦牛犊初生重较大,公犊、母犊牦牛的平均初生重分别为13.71、12.81千克,成年公、母牦牛体重平均分别为420.61、276.41千克,阉牦牛体重平均为473.21千克,阉牛屠宰率为55.01%,净肉率为46.8%;母牦牛屠宰率为49.52%,净肉率为43.11%,全泌乳期产乳量147.00千克。公、母牦牛平均每头产毛量分别为0.69、0.18千克,嘉黎牦牛平均产绒量为0.61千克。
斯布牦牛 斯布牦牛(高山型):“斯布”为地名,原系历代班禅额尔德尼的牧场,主产区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含念青唐古拉山南缘,中心产区是距离墨竹工卡县20k米的斯布山沟,该产区的草场多为高山草甸,牧草为多年生草本与杂草为主,海拔在3789-4200米,在2015年存栏约3500头。成年公、母牦牛平均体重分别为375.51、211.71千克;公牦牛的屠宰率为44.76%,母牦牛为49.18%,阉牦牛为53.10%;公牦牛的净肉率平均为34.82%,母牦牛为39.98%,阉牦牛为42.30%;全泌乳期产乳量平均为179.70千克;公、母牦牛年产毛量平均分别为0.81、0.16千克,产绒量平均为0.21千克。
木里牦牛 木里牦牛(高山型):木里牦牛品种形成历史悠久,是由羌人带着牦牛南下进入四川定居,经过长期自然选择与人工繁育形成的一个地方牦牛品种。木里牦牛主要分布于木里藏族自治县,地处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部、青藏高原边缘的横断山区,地形多为高山、山原、峡谷地貌,主产地海拔在2100-3500米,以高寒灌丛草地为主,牧草以羊茅、莎草为主,2005年共存栏木里牦牛4.29万头。6岁成年公、母牛体重分别约为360.00、240.00千克,全泌乳期产奶约400.00千克,屠宰率为53%,木里牦牛年平均产毛量0.50千克。
巴州牦牛 新疆巴州牦牛(高山型):巴州牦牛主产区在天山中部山区,分布在和静、和硕、博湖、且末、若羌等县,其中和静县的巴音布鲁克草原为中心产区,地形以山地为主,草场多为亚高山草甸,牧草以禾本科草为主,海拔在2400-2700米,2013年底巴州牦牛存栏大约为11.6万头。巴州成年公、母牦牛体重分别为367.00、264.00千克,初生公犊、母犊分别重15.44、14.16千克,母牦牛年均产乳量260.00千克,公、母牦牛年产绒量分别为2.91、2.81千克,成年公牦牛屠宰率平均为48.61%,净肉率平均为31.97%。
大通牦牛 大通牦牛(培育新种):大通牦牛是一个特殊的牦牛品种,它并不是由原始的牦牛祖先慢慢演化而来,而是经由人工杂交培育出的优良新品种。大通牦牛是世界上第一个牦牛培育新品种,“大通牦牛”的育种父本是野牦牛,母本是从大通种牛场适龄母牛群中挑选的优良个体。大通牦牛主产地多为高原,草地类型主要以高寒草甸和山地草甸为主,牧草以冷地早熟禾为主,海拔3000米以上,截至2010年存栏数为2万头,初生重公牦牛平均为18.19千克,母牦牛平均为17.98千克,屠宰率平均为47.35%,净肉率平均为37.46%。大通成年的公、母牦牛产毛总量平均分别是1.99、1.52千克,平均产绒总量分别是0.85、0.63千克,成年母牦牛全泌乳期产乳量平均为262.00千克。
天峻牦牛 天峻牦牛(培育品种):主要有牦牛和犏牛之分,犏牛是牦牛与黄牛自然杂交所生的间种牛,毛短,体型高大,多做役用。牦牛体质坚实,结构匀称紧凑。侧观整个躯体,前躯发育良好,中躯次之,后躯欠佳。一般成年公牛体重256.8%公斤,胴重123.98%,净肉91.83公斤,骨肉比为26:74,屠宰率为49.82%;产奶性能,无论出产、经产在7~9月份为泌乳旺季,从10月开始下降。初、经产日均产奶量为1.22和1.55公斤,经产比初产高27%。
玉树牦牛 玉树牦牛(培育品种):玉树牦牛长期生长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属传统游牧放牧饲养方式进行生产管理,玉树牦牛生长快,屠宰率、净肉率高。玉树牦牛的脂肪含量比环湖牦牛高32.73%;玉树牦牛的铁元素含量比环湖牦牛高62.42%;玉树牦牛的脂肪酸总量为2.12克/百克,比环湖牦牛高0.61克/百克,其中玉树牦牛的饱和脂肪酸含量为0.94克/百克,比环湖牦牛高0.18克/百克,玉树牦牛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18克/百克,比环湖牦牛高0.43克/百克,其中玉树牦牛肉中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必需脂肪防酸含量更是显著高于环湖牦牛。 

主要价值

据测定,家牦牛成年阉牦牛净肉率42.5%。经产母牦牛日均泌乳1.38-1.70千克。泌乳期一般为150天左右,年产乳量274千克,乳脂率6.37-7.2%。年采毛一次,成年牦牛年产毛量为1.17-2.62千克;幼龄牛为1.30-1.35千克,其中粗毛(裙毛)和绒毛各半。粗毛直径为64.8-72.9微米,两型毛直径为34.8-39微米,绒毛直径为16.8-20.3微米;粗毛长度为18.3-34厘米,绒毛长度为4.7-5.5厘米。家牦牛主要供役用,以驮为主,也供骑、挽用。一般驮货50-100千克,日行20-35千米,可连续行走15天以上;最大驮重304.0±75.9千克,相当于平均体重的78.8%。单乘日行30-40千米。 

饲养管理

青海高原牦牛饲养管理比较粗放,终年依靠天然草场放牧。牧养方式多实行轮牧。夏秋季放牧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产乳量,搞好抓膘和配种,当年要屠宰的牦牛在入冬前出栏,其他牛只为越冬过春打好基础。夏秋季放牧根据轮牧计划,要及时更换牧场,使牛粪均匀地散布在牧场上,同时减轻对牧场践踏。这样可改善植被状态,有利于提高牧草产量,减少寄生虫病的感染。当定居点距牧场2千米以上时就应搬迁,以减少每天出牧、归牧赶路的时间及牦牛体力的消耗。带犊泌乳的牦牛,10天左右搬迁一次,3-5天更换一次牧地。冬春季放牧的主要任务是保膘和保胎。防止牦牛乏弱,使牛只安全越冬过春,妊娠母牦牛安全产仔,提高犊牛的成活率。冬春季放牧要晚出牧,早归牧,充分利用中午暖和时间放牧和饮水。晴天放较远的山坡和阴山;风雪天近牧,放避风的洼地或山湾。放牧牛群朝顺风方向行进。怀孕母牦牛避免在冰滩地放牧,也不宜在早晨及空腹时饮水。在牧草不均匀或质量差的牧地上放牧时,要采取散牧的方式,让牛只在牧地上相对分散自由采食,以便使牛只在较大的面积内每头牛都能采食较多的牧草。冬春季是牦牛一年中最乏弱的时间,除跟群放牧外,有条件的地区还应加强补饲。 

家牦牛易患呼吸系统疾病。恶劣的气候环境,早春晚秋季节气温多变及犊牦牛受寒、遭受贼风侵袭和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降低了牦牛的抵抗力;原发性支气管炎多因犊牦牛受寒或吸入刺激性气体,使其支气管黏膜受损、防卫机能减弱,进而被细菌感染所致。继发性支气管炎多继发于一些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喉气管炎、巴氏杆菌病等)、寄生虫病。


8077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家牛
下一篇:野水牛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