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15.3K
2449

东非剑羚

东非剑羚(学名:Oryx beisa):是偶蹄目、牛科、剑羚属的哺乳动物。体长160-190厘米,身高110-120厘米,尾长70-80厘米,体重量150-200千克。角细而直,略显弯曲,雌雄羚都有,一般长75-80厘米。毛皮呈灰色,腹部白色,白色与灰色间有一道黑色斑纹分界,头部与颈部之间、沿鼻子、由眼睛至口及在前额也有黑色斑纹。脸部中央、眼睛到嘴巴四周、咽部都有黑色的毛分布。

栖息在半沙漠及沙地,非常耐干旱。由于长年生活在炎热干燥的环境中,进化出了多种适应沙漠环境的生理特性,缺水的时候它可以连续几天不饮。族群约有6-40个成员,有些雄性个体独居。主要吃草、叶子及芽。分布于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南苏丹和坦桑尼亚。

形态特征

东非剑羚体长160-190厘米,身高110-120厘米,尾长70-80厘米,体重量150-200千克。角细而直,略显弯曲,雄羚及雌羚都有,一般长75-80厘米。毛皮呈灰色,腹部白色,白色与灰色间有一道黑色斑纹分界,头部与颈部之间、沿鼻子、由眼睛至口及在前额也有黑色斑纹。它们有一束细小的栗色鬃毛。背部竖毛更浅更窄之外。最显著的区别就是,东非剑羚的后腿没有黑色区域,黑色斑纹到腹部为止;而南非剑羚的后腿则有大面积的黑色斑块。脸部中央、眼睛到嘴巴四周、咽部、前肢与后肢之间的体侧、四肢的胫部及尾巴都有黑色的毛分布。

栖息环境

栖息的海拔高度为海平面到1700米。在半沙漠及沙地,非常耐干旱。更喜欢干旱和半干旱的丛林和草原。 放牧条件和土壤状况会影响季节性迁移。

生活习性

东非剑羚由于长年生活在炎热干燥的环境中,进化出了多种适应沙漠环境的生理特性,缺水的时候它可以连续几天不饮,为了保留住体内宝贵的水分,它能使自己的体温从35.7℃上升到45℃这个其它哺乳动物肯定死翘翘的温度,减小了身体和外界的温差,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热量的吸收。非常适应在沙漠的生存。

群落约有6-40个成员,一般雌羚在前头,较大的雄羚在后头保护。该物种的族群有明确的等级制度,一头雌羚领导族群,一头“东非剑羚雄羚”带头。然而,如果领头的雌羚偏离了设定的路线,雄羚就会赶到前面改变行军的方向。一些年老的雄羚是独居的。无线电追踪发现独居的雄羚有时会与发情期的雌羚一起生活一段短时间,从而增加繁殖的机会。当受到威胁时,它们通常会逃跑,但在被逼到绝境时,它们会表现出勇敢的防御,有时会用它们长矛般的角给对手造成致命的伤害。

以植物的草、叶、芽和果实为食,在草种生长阶段及旱季更多的吃草。会定期饮水,可以靠蓄水的瓜类、根茎、鳞茎和块茎来维持体内水份的含量和提升体温。它们会孜孜不倦地挖掘这些水份大的植物。

分布范围

原产地:吉布提、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南苏丹、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

可能灭绝:厄立特里亚、苏丹、乌干达。 

繁殖方式

东非剑羚的妊娠期是8.5-10个月。平均每胎产幼羚1只,断奶期平均为3.5个月后。雌性性成熟1.5-2岁,雄性5岁。寿命长达18年。尽管有同步产仔的报道,但全年都可以进行繁殖。幼羚出生后,会被雌羚藏匿在草丛中2-6周,然后由雌羚带入族群。

亚种分化

东非剑羚(2亚种)

中文名称 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东非剑羚指名亚种 Oryx beisa ssp. beisa Rüppell, 183
2 东非剑羚乞力马扎罗亚种 Oryx beisa ssp. callotis Thomas, 1892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 ver3.1——濒危(EN)。

种群现状

该物种在IUCN标准的A2bd下被列为濒危物种,因为在18年(三代)中,数量从1990年代中期的34,000只减少到约16,000-18,000只,估计减少了52%(49-55%)。


2449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黑马羚
下一篇:弯角剑羚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