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牛斯臆羚
比利牛斯臆羚(学名:Rupicapra pyrenaica):是牛科、臆羚属的哺乳动物。体长90-130厘米,肩高76-81厘米;体重24-50千克。雌雄都有向后弯的角,角长20厘米。其夏天的毛色为红色,冬天为棕黑色。喉咙、颈部、肩部和侧腹有白色斑纹。蹄垫有轻微的凹陷,有点弹性,有助于在崎岖的地形中提供稳固的立足点。
栖息在高山草甸、岩石区、森林覆盖的山谷和山区的低坡上。生活于海拔3000米的山区。非常灵敏。雌性和幼仔形成15-30只个体的族群,群体中的数量随季节而变化。成年雄性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独自生活。以草、嫩芽和荔枝为食。产于西班牙西北部、比利牛斯山脉和意大利中部的亚平宁山脉。
形态特征
比利牛斯臆羚体长90-130厘米,尾长3-4厘米,肩高76-81厘米;体重24-50千克。夏季被毛呈红色,而更厚的冬季被毛呈黑褐色,喉咙、颈部、肩部和侧腹有白色斑纹。两性都有细长的角,黑色,长15-20厘米,角靠得很近,以垂直方式上升,然后急剧向后弯曲以形成钩状。蹄垫有轻微的凹陷,有点弹性,有助于在崎岖的地形中提供稳固的立足点。
栖息环境
该物种的海拔范围为200-3,000米。在一年中较温暖的月份通常停留在1,8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中 。在深秋和冬季,它们会进入1,100米以下的地区,同时通常生活在陡峭的斜坡上,很少进入森林。
该物种生活在高山草甸、岩石区、森林覆盖的山谷和山区的低坡上。在一年中较温暖的月份,这些动物冬季从山谷斜坡的陡峭森林到夏季开阔的高山草甸进行季节性活动。 也有一些种群开始永久居住在森林中,有些族群居住在海拔200米的低地山区。
生活习性
比利牛斯臆羚通常生活在母亲的群体中,直到它们2-3 岁。它们过着游牧的生活方式,直到在8-9岁时完全成熟,此时它们都会依附于一个地区。
比利牛斯臆羚在繁殖期之外,雄性和雌性分开生活。雌性与幼仔成群结队地生活,而雄性则孤独游荡。雌性和幼仔形成15-30只个体的族群,群体中的数量随季节而变化。成年雄性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独自生活。在夏末,它们加入群体,而在秋季发情期间,年长的雄性将年轻的雄性赶出族群,有时会杀死它们。
比利牛斯臆羚行动非常优雅和敏捷,它们可以跳跃近2米的高度和6米的距离,还可以在不平坦的地面上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奔跑 。
在夏季的几个月里,主要以草本植物和花卉为食,在冬季的几个月里,也吃地衣、苔藓和松树幼苗,如果条件因下雪而变差,它们会禁食两周,直到获得食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比利牛斯山脉、安道尔、法国和西班牙。坎塔布连山亚种产于西班牙的坎塔布连山脉,指名亚种仅在Abruzzo、Majella、Gran Sasso-Monti della Laga和西比利尼国家公园(Monti Sibillini)以及意大利的Sirente-Velino地区公园的五个小到非常小的种群中存活,该物种曾经早在全新世时,分布范围从意大利马尔凯地区(Marche Region)的锡比利尼山脉(Sibillini mountains)到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地区的波利诺地区(Pollino massif)。
繁殖方式
该物种季节性繁殖,秋季交配,春季分娩。发情期在11月和12月初,雌性妊娠期160-170天,每胎产下一只幼仔,双胞胎和三胞胎确实有时会发生。幼仔出生在地衣和苔藓的遮蔽场所。通常在出生后几乎可以立即跟随它们的母亲行走,并且它们在生命的最初几天迅速提高跳跃能力。寿命约为20年。
亚种分化
中文名称 | 学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
1 | 比利牛斯臆羚阿布鲁齐亚种 | Rupicapra pyrenaica ornata | Neumann, 1899 |
2 | 比利牛斯臆羚坎塔布连山亚种 | Rupicapra pyrenaica parva | Cabrera, 1911 |
3 | 比利牛斯臆羚指名亚种 | Rupicapra pyrenaica pyrenaica | Bonaparte, 1845 |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0年 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比利牛斯臆羚的生存状况自1990年以来有了很大改善,种群和分布范围从1989年到2003年显著增加,尽管随后由于结膜炎和瘟病毒爆发而有所下降。2002年的估计数约为53,000只,属于一个集合种群。在非狩猎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之外,比利牛斯羚羊的密度往往较低。
坎塔布连山亚种生活在三个种群中,西部、中部和东部,西部和中部大约有16,000只。东部,2002-2005年重新引入的结果,在2017年有131只。
与其他亚种相比,指名亚种的数量仍然很少。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数字可能一直很低,直到1920年代才开始增加保护措施。二战期间,阿布鲁佐国家公园的一个种群中,数量再次暴跌至几十只。由于保护行动,包括重新引入和保护引入,数量再次增加,估计总种群规模不少于2,500 只,分为5个不同的种群。1980年代后期有400只。截止2016年,成熟个体的数量不超过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