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羚
赤水羚(学名:Kobus kob):是牛科、水羚属的哺乳动物。肩高约70-100厘米,体重80-100千克。背部呈橙红色,渐淡至腹部及四肢的白色。在眼有白圈围绕,而腿上则有黑纹。雄性有短少的环状角,约长50厘米,向外少许的孤出呈“S”形状。
生活于潮湿的区域上,如泛滥平原。是白天活动的动物,但在每天最热的时间则不会活动。它们生活在由雌性及其幼仔或者仅由雄性组成的群中,每群数约为5-40只不等,有些族群甚至达至1000只。以草为粮食。分布在非洲潮湿的大草原地区,从塞内加尔到肯尼亚西部。
形态特征
赤水羚肩体长125-180厘米,肩高70-105厘米,尾长20-40厘米。体重50-120千克。光滑、有光泽的被毛从金棕色到栗色不等,下体呈亮白色。雄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黑,在白耳科布 (K. k. leucotis) 中变成深红木色。白色的面部标记包括显眼的眼环、耳朵内部和喉咙围兜。前腿的外侧有一条独特的垂直的黑色条纹,沿着长度延伸,而内侧是白色的。浓密的尾巴下面是白色的,末端黑色。只有雄性有 “S”形角,长40-69 厘米,并带有横向波纹,它们是弯曲的,在尖端上翘。包括指名亚种在内的多个亚种,主要通过皮毛暗度的变化来区分。
栖息环境
栖息地主要是河流的沿岸的草地和漫滩、草原、热带稀树草原林地内的季节性洪泛平原和水边草地。
生活习性
赤水羚可能会迁徙很远,在迁移途中沿河道吃草。苏丹东南部的一个族群在旱季行走了150-200公里。在这些迁移过程中,种群可能会达到很大的密度。
赤水羚主要在白天活动,在清晨和傍晚最活跃。它们形成雌雄混合群体(是一些大于8个月的个体),在短时间内群体的大小可能会有很大差异。这些群体由雌性和单身雄性组成,有5-40只动物。雌性占据着大而重叠的活动范围,范围大小因栖息地和数量密度而异,这些都随着食物的供应而发生变化和移动。成年雄性是领地性的,雄性动物的活动受到更多限制,它们通常保持在靠近竞偶场(lek areas)地区的位置。也可能形成非繁殖雄性群体。种群密度差异很大。据报道,在合适的栖息地,每平方公里有8-124只。密度的这种变化影响雄性交配策略。雄性可以成群移动,拥有单一领地,或保卫竞偶场领地。较高的种群有利于赤水羚交配。洪都拉期的赤水羚数量密度较低,所以没有竞偶场。
赤水羚的防御的领地处于两个极端,有的是几个相对较大的区域,或是一组极其小的区域。这些紧凑的群体称为竞偶场,通常直径为200米,有12-15个(很少超过200个)近似圆形的单独区域,直径为15-30米。这些雄性居民并不在自己的区域内做标记,而是在其边界巡逻,经常大声吹口哨。雄性占据领地的时间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根据栖息地的不同,种群密度从每平方公里8-124只动物不等。在苏丹东南部,从11月到来年4月的旱季期间,大量的牲畜聚集在水路上,此时的密度往往超过每平方公里1000只。
分布范围
原产地:贝宁、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金)、洪都拉斯、埃塞俄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马里、尼日尔、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南苏丹、多哥和乌干达。
可能已灭绝:毛里塔尼亚;灭绝:布隆迪、冈比亚、肯尼亚、塞拉利昂和坦桑尼亚。
繁殖方式
赤水羚通常有一个竞偶场交配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雄性保护聚集在传统交配地上的小领地。雌性到这些竞偶场只是为了繁殖,而雄性则不提供对幼仔的照顾。这种交配系统的进化可能是因为雄性无法保护广泛分布的食物资源或动态和临时的雌性畜群。
在一个竞偶场内,20-200名雄性保卫直径为15-200米的领地。雄性领地越小竞争越激烈,位于竞偶场中心,这里是交配最多的地方。尽管雄性流动迅速,但这些地区在雌性中仍然很受欢迎。在物种数量密度较低的地区,雄性之间的距离较远,并且占据领地的时间较长。
每个竞偶场与大约100个个体组成的雌性群体有关。雌性在一岁时开始交配,但雄性通常必须再等几年。更多的雌性与更大的竞偶场相关,这可能是因为当有更多的雄性和其他雌性存在时,雌性在竞偶场上停留的时间更长。
赤水羚的妊娠期大约9个月,每胎产一个后代,产幼羚的季节可能因地点而异,但乌干达科布的赤水羚种群在11-12月的雨季结束时分娩。
亚种分化
中文名称 | 学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
1 | 赤水羚阿道夫亚种 | Kobus kob adolfi | Lydekker and Blaine, 1914 |
2 | 赤水羚布基纳法索亚种 | Kobus kob bahrkeetae | (Schwarz, 1913) |
3 | 赤水羚指名亚种 | Kobus kob kob | (Erxleben, 1777) |
4 | 赤水羚白耳亚种 | Kobus kob leucotis | (Lichtenstein and Peters, 1853) |
5 | 赤水羚普萨格亚种 | Kobus kob pousarguesi | (Neumann, 1905) |
6 | 赤水羚利帕里亚种 | Kobus kob riparia | (Schwarz, 1914) |
7 | 赤水羚乌干达亚种 | Kobus kob thomasi | (P. L. Sclater, 1896) |
8 | 赤水羚乌班吉亚种 | Kobus kob ubangiensis | (Schwarz, 1913) |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赤水羚在1999年时估计有95,000只,但从那时起,种群数量显着下降。截止2007年,估计南苏丹有超过753,572 只。1999年估计乌干达有100,000只,至2013,保护区的数量可能稳定,但没有可用的更新估计数值。总体而言,赤水羚的数量在整个分布范围内都在下降。
如果在有利栖息地的区域施行良好的保护措施,赤水羚是可以达到高密度的,范围为每平方公里15-40只(2013年); 然而,在狩猎压力大的地区,密度下降到小于每平方公里1只(1998年)。 据报道,旱季饮用地点周围的赤水羚密度最高,每平方公里1,000只(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