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29.3K
7672

尼罗河水羚

尼罗河水羚(学名:Kobus megaceros):是牛科、水羚属的哺乳动物。头身长130-180厘米,肩高80-105厘米,尾长45-50厘米;体重60-120千克。尼罗河水羚有非常蓬松的皮毛。两性的脸颊上的毛发都特别长,而雄性脖颈上的更长。雄性和雌性有明显不同的颜色:雌性和未成熟的雄性,呈金棕色,而雄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变成浓郁的桃花心木色或棕黑色。成熟的雄性在肩膀上有一个白色的“马鞍”纹,在它们原本黝黑的脸上有白色的斑纹;雌性没有这些强烈的斑纹。只有雄性长角,从头部升起并向后弯曲,然后在尖端向上弯曲。角的基部有强脊,长50-87厘米。

生活在沼泽、干燥和淹没的草沼泽和草原中。在沼泽地区生活,吃水中植物。它们是曙暮性动物,喜在破晓或黄昏时出没。它们的族群最多是15头雌性及一头雄性,或是全数雄性却为数更少。雄性会在水中打斗,以头上的角力竞争交配权。这些竞争往往都很短时间但很激烈。雌性则会在行走时大声发出仿佛蟾蜍的叫声。分布于埃塞俄比亚和南苏丹。

形态特征

尼罗河水羚雄性有长48 -87厘米长的七弦琴状角。雄性平均体长165厘米,肩高100-105厘米,体重在90-120千克之间。雌性平均体长135厘米,肩高80-85厘米,体重60-90千克。该物种表现出极端的性别二态性,以至于雄性和雌性看起来好像属于不同的物种。根据皮毛颜色、体型大小和纹饰,可以很容易地将雄性和雌性区分开来。然而,两性的头部毛发又长又粗,蹄子细长而狭窄,短鼻子,有一条长度40-50米的长尾巴。年长的雄性是黑褐色,在角后面有一个白斑。这个白斑连接到脖子上形成一条白带,在肩隆处变宽。雌性呈淡黄色,没有角。年轻的雄性在2或3岁时看起来像雌性。此后,毛皮颜色发生变化,角开始生长。 

栖息环境

该物种栖息在短草、高芦苇和甘蔗灌丛中。仅限于南苏丹和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湿地内季节性洪水泛滥的沼泽和草原。几乎总是位于水域较浅和较深沼泽的边缘,经常在10-40厘米深的浅水中被发现。

生活习性

尼罗河水羚是曙暮性动物,是进行社交活动的群居动物,但有领地意识。形成50-500只的集群。在一个集群中,形成了三个社会阶层:有幼羚和雌性、单身的年轻雄性和有领地的成熟雄性。

该物种生活在有水和湿地的地区,因此在雨季,它们的种群分布在水资源附近。在旱季,这些动物聚集在剩下的少数水资源周围。它们会在干涸的河岸、沙洲、岛屿等水位以上的区域休息,受到惊扰时会逃到水中。是游泳好手,但更喜欢在浅水中涉水。

交流方式和其他水羚相同,有视觉信号和触觉交流的混合。示威时,它们会在对手面前高高耸立,并将头转向一边,通过水平向前伸展颈部和头部来达到顺从的姿势。顺从的雌性也可能在伸展脖子的同时做出啪啪啪的动作。打架时,雄性会低下头,用角互相推挤。如果一只雄性明显比另一只小,它可能会以平行位置靠近较大的雄性并从那里推动,这可以防止较大的雄性用尽全力推动。

交配发生在竞偶场中。有领地的雄性有时会允许一名单身的“卫星”雄性进入自己的领地。卫星雄性不允许交配,尽管它们可能偶尔会在未被发现的情况下进行,它们的作用是将其他不受欢迎的雄性拒之门外。附庸雄性拥有更好的食物资源,获得领地的机会是其他单身尼罗河水羚的12倍。受到攻击时,群体没有合作防御,但雌性会通过直接攻击来保护它们的后代免受较小的掠食者的伤害,主要是踢,通常是为了回应幼羚的求救信号。

此外,在生殖季节,雄性会在自己身上小便,然后将尿液涂抹在雌性身上,然后再交配。除了某种形式的化学以及触觉交流之外,很难将其视为其他任何东西。 

是食草动物,吃草、莎草和水生植物。

分布范围

仅在南苏丹和埃塞俄比亚发现。其范围的最大部分发生在白尼罗河和索巴特河沿岸的“Sudd”沼泽中。埃塞俄比亚边境附近的马查尔沼泽地数量较少,略微延伸到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甘贝拉国家公园,由于人类活动的扩大,其生存非常不稳定。在2007年旱季对苏德河进行的一次航测记录,尼罗河支流白尼罗河和索巴特河沿岸分布广泛。

繁殖方式

尼罗河水羚有一个眷群交配系统,其中只有占主导地位的雄性是性活跃者。交配始于独特的标志形式。雄性将头伏在地上,将小便淋在自己的喉咙和脸颊上。然后,它在雌性的前额和臀部摩擦滴屎的胡须后进行交配。交配系统一雄多雌,妊娠期平均为235.5天,此后一头幼羚出生。新生幼羚体重约4.5-5.5千克。幼羚表现出躲藏行为,并且在6-8个月大时独立于它们的母亲,这是该属其他成员断奶的时间。大多数偶蹄类动物在出生时就早熟,并且能够在年幼时在觅食过程中跟上母亲的步伐。这个物种很可能是相似的。雌羚负责照顾和保护自己的幼羚,幼羚在6-8个月大的断奶前一直与母亲在一起。 

雌性可以在分娩后大约1个月再次排卵,因此平均生育间隔为11.6个月。大多数雌性每年都会生一头幼羚。出生性别比为1:1。产羚发生在野外的雨季,然而,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该物种全年可交配,因此全年都可以产仔。然而,即使在人工饲养中,也有一个出生高峰,这发生在2-5月之间。成羚在圈养中的平均寿命为10-11.5年。野外寿命相似。据报道,该物种在圈养下的最长寿命为19年。野外的幼羚死亡率很高,因为一岁的尼罗河水羚容易被苍蝇感染病菌,许多幼羚因此死亡。由于近亲繁殖,圈养的30天幼羚死亡率很高,达36%。两性在2岁时性成熟。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濒危(EN)。

种群现状

1980年在南苏丹琼莱地区旱季早期和晚期,对苏德地区的尼罗河水羚进行的航空调查,估计数量分别约12000只和32000只。大多数动物集中在尼罗河西岸的沼泽中。可能只有不到1000只动物出现于马查尔·甘贝拉(Machar Gambella 1988年)。2007年,野生动物保护协会(WCS)在苏丹南部旱季初期进行了一次空中调查,估计有4291只动物,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06只,并将泽拉夫禁猎区(Zeraf Game Reserve)确定为该物种最重要的保护区。2013年12月以来战事的恢复导致大量羚羊和其他物种被宰杀,以获取肉食,供各方战斗人员食用。

2009年11月,在对甘贝拉进行航空调查时,在航空记录上看到一个大于100只的畜群,在航空调查中看到34只;2010年旱季调查(跨国界保护倡议 TFCI 工作队2010年)中未发现任何变化。


7672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驴羚
下一篇:瓦氏水羚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