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32.9K
6026

南苇羚

南苇羚(学名:Redunca arundinum):是牛科、苇羚属的哺乳动物。体重48-68千克,体长134-167厘米。该物种皮毛的颜色变化很大,从浅黄棕色到灰棕色。白色皮毛覆盖下身以及靠近嘴唇和下颏的区域。头部两侧有浅褐色条纹,眼睛周围有白色环。前肢有白色和黑色斑纹。尾巴下面是白色的,显得短而浓密。只有雄性有形成“V”形并向前弯曲的角,角长在30-45厘米之间,除了光滑的尖端外,其余大部分都有脊。

南苇羚生活在山谷及高地地区,为典型的林栖兽类,栖息环境多样,从亚热带至北温带地区均有分布,可见于山地针叶林、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但未见于热带森林中。常在密林间的陡峭崖坡出没,并在崖石旁、岩洞或丛竹间的小道上隐蔽,其活动范围多不超过林线上限。栖居的山地一般都有林密谷深、陡峭险峻的特点。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多在早晨和黄昏觅食活动,一般在固定的范围内。极善于跳跃、攀登,在悬崖绝壁和深山幽谷之间奔走如履平川。视觉、听觉极为灵敏。受惊时嘴里会发出尖锐的“嘘,嘘”声。如果危险临近,则迅速飞奔而逃。主要是新鲜的草为食,但偶尔也会吃少量的灌木植物。是生活于安哥拉、津巴布韦、赞比亚、莫桑比克及南非北部的羚羊。

物种学史

南苇羚于1785年由荷兰医生和博物学家彼得·博德代尔(Pieter Boddaert)首次描述。它被归入牛科苇羚属(Redunca)。该物种的名字来自两个拉丁词:“reduncas”(意思是角向后并朝内弯曲)和“arundo”(harundo)(意思是芦苇中的羚羊),因此“arundinum”属于苇羚。

形态特征

南苇羚是三种苇羚中体型最大的物种。雄性平均体重约68千克,雌性体重约48千克;体长134-167厘米。该物种皮毛的颜色变化很大,从浅黄棕色到灰棕色。白色皮毛覆盖下身以及靠近嘴唇和下颏的区域。头部两侧有浅褐色条纹,眼睛周围有白色环。前肢有白色和黑色斑纹。尾巴下面是白色的,显得短而浓密。只有雄性有角,角在物种生命的第6个月左右出现。角有强烈的脊状,长30-45厘米,形成“V”形。它们从头部伸出,首先轻轻地向后指向,然后向上弯曲并在尖端伸出。雄性和雌性的耳朵下面都有一个裸露的腺体。 

栖息环境

南苇羚栖息在非洲南部稀树草原的潮湿地区。活动范围的北限似乎是林地的边缘。它们在乌加拉河(Ugalla River)水域附近季节性洪水泛滥的山谷中很常见。栖息地由拥有丰富的水源和高草的沼泽地区组成。

南苇羚占据了稀树草原林地中的洪泛区和漫滩草原。南非最重要的栖息地是草覆盖率高(或有合适的草本覆盖)和永久水源的山谷,它们更喜欢草岛并避开木本植被区。南非的德拉肯斯堡山脉中的南苇羚生存在海拔1,800-2,000 米之间。该物种与苇羚在坦桑尼亚南部的栖息地重叠。 

生活习性

领地

南苇羚雌性的领地范围为15-40公顷。而雄性却维持着包括几个雌性范围的领地。领地划分并不是非常清晰,可能会重叠。该物种通过使用腹股沟腺体来标记地标范围。有时也用犄角来标记,这包括在附近的植被、土壤和灌木之间摩擦角和头。

集群

南苇羚是半群居动物。在雨季,当食物和水充足时,可以发现它们成对或成群结队(雄性、雌性和幼羚)或单独活动。在冬季,当食物和水变得稀缺时,孤独的南苇羚则极为罕见。在交配季节,雌性开始在领地周围运动。虽然它们更具社会性,并且可能在旱季形成临时聚集,但在雨季,领地形成并得到保护。该物种通常结成2-3只的小群。冬天大多在阳光充足的山岩坡地晒太阳,夏季则隐身于树荫或岩崖下休息,其它季节常置身于孤峰悬崖之上。老年雄性南苇羚都有自己的领地,与单一的雌性共住,并且经常陪伴它以避免其他竞争的雄性。雌性及年轻的雄性南苇羚多是独身,除了在旱季它们(约20只)因需要而聚集成群时。

争斗

南苇羚是白天活跃的动物,但在日间炎热时间会显得怠惰。听觉和视觉标记包括俯卧、吹口哨和展示骄傲的姿势。当一个雄性接近另一个雄性领地的雌性时,会呈现直立的姿势。此外,缓慢而深思熟虑的方法会导致立即投降或攻击。如果另一只雄性不退缩,这些身体对抗表现为头部撞击和用角推挤。最终,其中一只雄性会跳开,另一只雄性会昂首阔步,摆出直立的姿势,表明它的统治地位。 

南苇羚拥有出色的听力,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主要防御策略。平时保持完全静止,使用伪装色隐藏在高草中。一直待到威胁距离大约10米,然后会跳起来,在它们跳跃时闪烁着白色的棉质尾巴。

声音

该物种发出许多特有的声音,包括通过鼻孔发出刺耳的哨声,以及在跳跃时由腹股沟腺引起的独特“爆裂”声。口哨声是通过从鼻孔中排出空气而制成的。友好吹哨时,南苇羚的头直立,耳朵向前,尾巴自由下垂。在受到惊吓或恐惧的呼唤时,南苇羚要么一动不动地竖起耳朵和头部,要么猛烈地弓腰,希望能吓跑它通常还没看到的入侵者。在跳跃或进攻时,经常会听到爆裂声,似乎来自腹股沟区域,释放气味标记。

食物

南苇羚仅以青草、杂草和莎草为食。它们拥有特殊的生态位,通过消耗和自己身高相关的草。 这大大减少了竞争。它们似乎更喜欢幼草和芦苇嫩芽,但并不局限与此。该物种只在冬季草的营养价值大大降低时消耗叶子。作为反刍动物,游牧之后会进行几分钟到一个小时的反刍。通常南苇羚非常依赖水,旱季时,在克鲁格国家公园看到的南苇羚每天至少喝一次水,并且不会冒险离水超过1.5-2千米的距离活动。是主要是新鲜的草为食的动物,但偶尔也会吃少量的灌木植物,在某些地区觅食的种类甚至可能更广泛。 

分布范围

原产地:安哥拉、博茨瓦纳、刚果(金)、埃斯瓦蒂尼、加蓬、马拉维、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南非、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可能灭绝:刚果;存在不确定性和游荡:莱索托。

繁殖方式

南苇羚于秋末冬初发情交配,雄兽之间以角相抵或用后肢站立、前肢搏击,争夺雌兽。雌兽的怀孕期为6-8个月左右,每胎产1-2仔。哺乳期为2个月。在交配期间,雌性会表演一种舞蹈,其中包括尾巴向上弯曲的长长的,进行径直起跳。每次跳跃时,都会从腹股沟袋中向空气中释放出香味,产生爆裂声。在求爱过程中,雄性会检查雌性的生殖器,并用鼻子对雌性进行尿液取样,然后发生交配。雄性会保护雌性免受其他雄性的侵害。

该物种全年可进行繁殖,但在12月和来年的5月之间是高峰。通常,妊娠期7-8个月,每胎产1只幼羚。在分娩前几周,雌性离开雄性并赶走前几年的幼体。羔羚出生时仅重4.5千克,在植被中隐藏约2个月。在此期间,母羚每天会对幼羚进行一次探视和清洁,一般需要10-30分钟,在其生命的最初几个月进行护理。两个月的隐匿后,幼羚和它的妈妈在一起了,但它们还要远离了雄性2个月。此后,雌羚会带领幼羚融入族群。

一旦雌羚准备好再次分娩,就会驱赶已经长大的子女,雌性幼羚通常在第二年被赶走,而雄性可以留在家里直到成年(第三年),届时,雄性到了开始寻找自己领地的时候。1.5-2岁时性成熟,平均寿命在10-12年之间,圈养下可以生活18年。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南苇羚估计总数约为73,000只,其中约三分之二生活在保护区。保护区的物种数量趋势总体稳定(占比60%),私人土地增加(13%),其他地方减少(27%)。没有证据表明该物种接近满足受威胁或近危状态的标准。要南苇羚在保护区和私人农场能得到继续良好的保护,它们的整体地位就应该保持不变,尽管一些外围种群可能面临更加不确定的未来,例如,在加蓬、刚果南部和刚果(金)。


6026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瓦氏水羚
下一篇:山苇羚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