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苇羚
山苇羚(学名:Redunca fulvorufula):是牛科、苇羚属的哺乳动物。成年雄性肩高约70厘米,体重35-65千克。雄性大于雌性。雄性有一对35厘米左右的角,向前弯曲。毛皮颜色多为灰棕色至灰色,头部、脖子和肩部则为红褐色,腹部白色,有一条底面白色的浓密尾巴。耳朵下方有深色的气味腺。
生活在茂密的山林中,一般在白天活动,但在炎热的环境下会显得怠惰。以5头左右形成一个群体,其中包括一头成年雄性,雌性和幼羚。年轻的雄性会形成较小的单身种群。在旱季,山苇羚有时也会组成达到30只之多的种群。以草和树叶为食。
栖息在三个不同的地理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一个公认的亚种。指名亚种分布于南非、莱索托、斯威士兰、博茨瓦纳和莫桑比克的卢邦博山脉;东非亚种分布在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苏丹和埃塞俄比亚。西非亚种仅分布于喀麦隆。
形态特征
山苇羚体长100-136厘米,肩高65-89厘米,尾长18-20厘米;体重雄性43-65千克、雌性35-45千克。成年雌性的体型要小于雄性,两性都有一层柔软的、毛茸茸的灰褐色皮毛,脖颈红褐色,下体及腹部白色,尾巴下面有浓密的白毛。长而细长的耳朵下方有一块圆形裸露的黑色皮肤(气味腺)。只有雄性长角,很短并且有轻微的前弯。亚种之间的角长度各不相同,西非亚种最短,约13厘米,指名亚种为18-22厘米,东非亚种为14-35 厘米。
栖息环境
栖息在高海拔草原,通常有一些树木或灌木覆盖的山脊和山坡上,海拔高度在1,500-5,000之间。活动于丘陵和岩石破碎地形相邻的平坦地区。在树木分散的地区,地面覆盖有青草,附近有水源。
生活习性
领地
领地范围大小在15,000-48,000平方米之间。雌性占据0.36-0.76平方公里的家庭范围,并与几个较小的雄性领地重叠。雄性保卫的区域可能从0.05平方公里到近0.5平方公里不等。南非的物种密度通常为每平方公里5-7只动物,东非每平方公里11-33只。占主导地位的雄性将使用视觉显示、嗅觉和听觉信号标记自己的领地。一旦这些领地被标记出来,它们通常会全年留在那里。
族群
该物种是社会性的(雌性通常在小群中发现),但群体并不稳定:个体可能会定期更换群体。山苇羚通常以6只或更少的动物为一组。一个典型的群体由一名成年雄性和几名成年雌性和青少年幼羚组成。占主导地位的雄性会容忍年轻的雄性,但通常情况下,年轻的雄性会形成单身汉群体并生活在族群的外面。
活动
山苇羚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活跃,在黎明和黄昏时最为活跃。通常在高温时休息。但似乎更喜欢在清晨、晚上甚至整夜进食。会用刺耳的哨声来表示附近有危险,还会使用哨声警告其他动物其栖息地以及气味和视觉展示。身体姿势和发声用于维持相邻雄性之间的界限。无论是否有食物或水,雌性似乎更喜欢陡峭斜坡的领地,可便于逃避捕食者。
食性
植食性动物,主要以草为食的。在一项研究中,单子叶植物占瘤胃材料的99.5%。该物种具有选择性放牧的能力,可以从低质量的食物中获得最高的营养。
分布范围
分布于西非、东非和南部非洲,是三个广泛分离的种群。原产地为博茨瓦纳、喀麦隆、埃斯瓦蒂尼、埃塞俄比亚、肯尼亚、莱索托、莫桑比克、尼日利亚、南非、南苏丹、坦桑尼亚和乌干达。
繁殖方式
山苇羚是一夫多妻制。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但繁殖活动的高峰期是夏秋两季,而夏季雨季则是产羔季节的高峰期。产仔间隔从9个月到14个月不等,妊娠期通常为8个月。每胎产一只羊羔。没有发现有关山苇羚父母照顾幼羚的信息。然而,一般来说,牛科动物会产生早熟的后代,这些后代能够从很小的时候就跟随母亲。雌性为它的幼羚提供哺育,直到断奶。因为生育间隔大约是一年,所以可以安全地假设后代在一岁之前断奶。雌性生长到9-12月时就可以第一次发情,但大多数要到12-24个月才性成熟。雄性在1岁时产生可存活的精子。
亚种分化
中文名称 | 学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
1 | 山苇羚西非亚种 | Redunca fulvorufula adamauae | Pfeffer, 1962 |
2 | 山苇羚东非亚种 | Redunca fulvorufula chanleri | (W. Rothschild, 1895) |
3 | 山苇羚指名亚种 | Redunca fulvorufula fulvorufula | (Afzelius, 1815) |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濒危(EN)。
种群现状
1999年种群数总估计超过36,000只(33,000只指名亚种、2,900只东南亚种和450只西非亚种),实际这些亚种在私人领地上仍然大量出现。对生活在肯尼亚的东非亚种的估计可能会非常低,西非亚种的估计值也可能略低;据2004年报道,在Gashaka Gumti国家公园,尽管数量在下降,它们在当地仍很常见。2016年年统计,指名亚种出乎意料地减少了61-73%。
保护区内山苇羚的密度因适宜栖息地的范围等因素而有很大差异。南非保护区指名亚种的估计密度从Karoo,Addo-Zuurberg和Marakele NP等地区的每平方千米的0.1只或更低到金门高地国家公园和皇家纳塔尔国家公园的每平方千米3.0-3.5只和每平方千米7.5只,在1977,山斑马国家公园报道了肯尼亚裂谷牧场上山苇羚的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9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