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24.5K
9500

大熊猫

食肉目熊科大熊猫属的单属单种。别称花熊、竹熊、猫熊、食铁兽等。

73f5e473486bcd205aca3b348cdb764d_1622165379214073846_thumbnail.jpg

地理分布

古籍上记载的貘、貊、豼、貅等均指此兽。中国特有种,主要栖息于陕西秦岭,甘肃白水江,四川岷山、邛崃、凉山和大、小相岭的中高海拔山区。


形态特征

浑身黑白相间,体毛以白色为主,四肢及肩胛部为黑色,眼区有形似眼镜的黑斑,耳、鼻端和尾端均为黑色,秦岭亚种腹毛略呈棕色。体长1.2~1.8米,体重50~130千克,饲养个体可达180千克,一般雄性个体大于雌性。有相对锋利的爪和发达有力的前后肢,善于爬树,幼体和亚成体为躲避天敌常在高大的乔木上休息。属食肉目动物,保留了食肉目动物的消化系统却以竹子为主要食物。其食物组成中99%均为竹子,能够消化吸收竹子中75%~90%的粗蛋白、27%的半纤维素和8%的纤维素以及竹子中含量极低的粗脂肪和可溶性糖等营养物质,研究表明大熊猫肠道微生物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其对竹子的消化吸收。大熊猫是采食竹子的专家,为了方便采食竹子,其前掌演化出一根伪拇指,由一根膨大的径向籽骨组成,极大地方便大熊猫对竹子的抓握。伪拇指的形成与DYNC2H1和PCNT基因有关。同时,大熊猫还拥有极度扩张的颧骨和发达的下颌,这赋予其强大的咬合力,能很轻松地咬断坚硬的竹秆,又大又平的臼齿和复杂的牙冠,使得其能很快地磨碎竹叶的表皮细胞从而获得细胞内容物。


生物学习性

与其他熊类不同,大熊猫没有冬眠的习性。由于受到竹类食物资源营养的限制,它们需要不停地进食,每天有超过一半的时间都在采食(图3)。它们常常在竹丛中穿行,边走边吃还边排泄,在栖息地里几乎随处可见一团团长10~15厘米,直径5~7厘米,长圆形,两端稍尖,由碎竹片构成的粪便(图4)。随着气温和食物资源的季节变化,大熊猫有垂直迁移的习性,在中国秦岭地区,每年的9月到第二年的4月,大熊猫在低海拔地区采食巴山木竹竹叶,从4月中旬左右开始在低海拔地区采食巴山木竹新笋,6月中旬又迁移到高海拔地区采食秦岭箭竹竹笋,从低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地区迁移一般1~2天便能完成,随着秦岭箭竹笋的逐渐木质化,大熊猫开始大量采食秦岭箭竹的一、二年生竹叶,9月中下旬大熊猫又逐渐向低海拔的巴山木竹区迁移。

由于长期在密集的竹林里生存,郁闭度高,遮挡严重,大熊猫的视觉退化严重,但听觉和嗅觉非常灵敏,个体之间也主要是通过听觉和嗅觉来进行交流。大熊猫是独居,除在繁殖季节聚集和非繁殖季节偶然遭遇外,大多数时间是通过嗅觉来进行交流的,在野外环境下主要通过肛周腺标记和尿液标记来进行个体间交流。大熊猫肛门附近有一大片的腺体分布区,能够分泌黑色的油状物质。在野外,大熊猫以不同姿势将这些物质标记在树上,形成“油桩”,也叫“嗅味站”,通过这些“嗅味站”来传递个体的身份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和繁殖状态等)和进行领域标记。

天敌主要是金钱豹、青鼬等食肉目动物,此外猛禽也是幼年期大熊猫的主要天敌,如金雕。与大熊猫同域竞争的物种主要是羚牛和野猪,羚牛主要与大熊猫竞争采食竹叶,野猪与大熊猫竞争激烈的时期主要是在笋期。


生活史特征

野生大熊猫发情交配多发生在春季,主要集中在3月、4月,此时往往是多个雄性个体追求一个雌性个体,雄性个体通过打斗来争夺交配权,雌性在树上、雄性个体守在树下不断发出特有的低沉的求偶叫声。大熊猫孕期较短,每年8月、9月产仔,每胎产1~2仔,野生状态下往往只能养活1仔。初生幼仔很小,仅100克左右(图5),生长发育较慢,主要靠母乳来喂养,半年后才能开始独立取食。亚成体一般3~4岁离开母亲,6~8岁性成熟,野生状态下寿命为15~20岁,但圈养大熊猫最长的寿命记录超过了30岁。


濒危原因

栖息地的破碎化、人类干扰和竹子大面积开花枯死是限制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大熊猫仅分布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的狭窄地区,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和人为活动的干扰,其野外种群又被分割为33个独立的隔离种群,缺少生态廊道,种群之间缺少基因交流。其中个体数量少于10只,具有高度灭绝风险的种群有18个。此外,道路建设、旅游业的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也是大熊猫种群发展和保护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保护措施

在中国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自19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保护区的建立,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已经得到禁止,大熊猫的现有栖息地得到很好的保护,全中国大熊猫第四次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中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1864只,总数量比第三次调查增加268只,增长了16.8%,大熊猫的保护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针对大熊猫野外种群的现状,未来的保护重点应该在于:①在保护现有种群和栖息地的同时,在隔离的种群间建立生态廊道,增加隔离种群间的交流机会。②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大熊猫是延续其种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扩大圈养种群的同时,可以对圈养个体进行放归,在大熊猫曾经的分布区及其适宜生存的地区进行放归,进一步扩大其分布和种群,在不破坏特定地区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对被隔离的极小种群进行人为补充。③进一步加大对大熊猫行为、生理、生态、遗传和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只有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针对性地对其进行保护和管理。

9500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苏格拉底
下一篇:海洋发光生物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