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白海豚
动物界(Animalia)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哺乳纲(Mammalia)鲸目(Cetacea)齿鲸亚目(Odontoceti)海豚科(Delphinidae)白海豚属( Sousa )的一种。别称印太平洋驼海豚。
中国的最早的发现记录是在唐朝。清朝初期,广东珠江口一带称它为卢亭,也有渔民称之为白忌和海猪。
形态
体粗壮,喙中等长,喙长而窄,与额隆间分界不明显,下颌前端略超出上颌,喙与额隆间无较深的凹痕为界;额隆中等大小。背鳍较大,近三角形,后缘略凹;背鳍基部形成增厚的脊。鳍肢宽,梢端圆。尾叶宽,梢端圆,后缘中央的缺刻部形成一对交叠的弧形瓣;尾柄具发达的背脊和腹脊。中华白海豚幼体呈深灰色,亚成体呈灰色和粉红色相杂,至于成体则为纯白色,常由于充血而呈粉红色。有些成体具暗色斑点,少数个体在呼吸孔后的颈部有暗色斑点形成的环。
头骨吻突长而窄,前颌骨稍上凸。上颌骨后缘与上枕脊间有较宽缝隙。下颌联合长,约占下颌骨长的21%~28%。每齿列具29~37枚齿。椎式为:C7,T12~13,L9~10,Ca22~24=51~53。
分布
中华白海豚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国家,如中国、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阿曼、也门、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埃及、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南非、马达加斯加等国家。中国分布于东海南海沿岸及河口内湾。
中华白海豚主要分布于海洋生态系统或淡水生态系统上层(水深0~20米)。主要栖息地为红树林水道、海湾、热带河流三角洲或沿岸的咸水中。中国沿岸的中华白海豚有时进入江河中。珠江口的中华白海豚曾进入珠江到达广州的海珠桥,并曾进入西江约300千米之远。东海北部的中华白海豚曾进入江苏省长江段约220千米。中华白海豚单独或成群,多数为单独或成对的,最大的群约为20头。珠江口伶仃洋的群可达44头。在夏末常做跃水、探头等动作。喜随对拖网渔船活动。常出现在拖网浮子前100~200米处。跟随渔船活动可超过2小时。
繁殖
雌性约在9~10龄达到性成熟,雄性约在12~13龄达到性成熟。妊娠期10~12个月,每胎产1仔,初生体长约1米。寿命25~30年。
生态
中华白海豚栖息地靠近海岸,易受到沿岸地区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其分布的许多地方都有被渔业误捕的报道。海岸带的工程建设以及红树林的破坏使其栖息地遭受严重破坏,因此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已显著减少。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易危状态(vulnerable; VU),中国哺乳动物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濒危状态(endangered; EN)。《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CITES)将其列入附录Ⅰ。中国将其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国已建立了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厦门珍稀海洋物种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省也建立了若干省级和市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