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蚜
分布于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南非等产茶国。在中国分布于各产茶区。寄主除茶树外,还有柑橘、柚、油茶、咖啡、可可、胡椒、腰果、荔枝、银杏、八角树和柳等农林作物。具有显著的趋嫩为害习性。聚集性强,群聚于茶树嫩梢上刺吸汁液,尤其嗜好芽下第1叶和第2叶。致叶片背卷拳缩,芽叶粘连,茶梢停滞生长。还排泄“蜜露”落于下层叶片上滋生烟霉菌,引发茶煤病,阻碍光合作用。
在秋季短日照和低温等因子诱导下,蚜群分化出性蚜。雄成蚜体长近2毫米,体黑色有光泽;触角6节,长约1.2毫米,第6节基部和第5节端部各有1个原生感觉孔;具翅,前翅中脉分为二叉。雌成蚜稍肥大,体长约2毫米,棕黑色,尾片和腹管黑色。雌、雄性蚜交尾产下受精卵。受精卵黄褐色,长约0.7毫米,宽约0.25毫米。生长季节营孤雌卵胎生,其中有翅成蚜黑褐色,体长约2毫米,触角6节,第3节上分布有5~6个次生感觉圈。有翅若蚜全身棕褐色,没有明显的感觉圈,有乳白色的翅芽。无翅成蚜棕褐色,体型上略肥大,卵圆形,体表有网纹,网纹多为淡黄色,第3节触角无感觉圈,尾片和腹管端部黑色。无翅若蚜体色较淡,浅棕色。卵长约0.6毫米,宽约0.24毫米,棕褐色,有光泽。
一年发生25~35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卵越冬。春夏之交,6~10天即可繁殖1代。3月上旬越冬卵盛孵,3月底~5月中旬为第1个虫口高峰。日均温16~25℃、相对湿度大于70%、晴暖少雨的天气适宜其生长。茶树芽叶的萌发生长与茶蚜种群的消长密切相关。当茶梢营养条件恶化、蚜群太拥挤或小生境条件变差之时,蚜群在短时间内就会分化出较多有翅蚜而迁飞。 采走带有成蚜、若蚜和卵的茶叶,恶化茶蚜营养条件,可有效控制茶蚜种群。主要天敌有异色瓢虫、草蛉类、食蚜蝇类、蚜茧蜂和蚜小蜂等。将α-法尼烯、苯甲醛和荆芥醇按2∶2∶6比例配制成天敌诱集剂,悬挂于茶园中可诱集大草蛉和蚜茧蜂等天敌前来寄生或捕食。其他防治措施包括利用性信息素结合黄板进行诱杀,或适时喷施吡虫啉、啶虫脒、联苯菊酯、敌敌畏乳油等农药。